邵秉坤水墨画展开展 高难度技法被赞"创体画家"

中国宁波网·活动平台 来源: 中国宁波网  发布时间: 14年09月19日 09:00

高难度技法被赞为“创体画家”

邵秉坤的创作方式的确很有难度,也很独特:宣纸如同“面巾纸”,水墨一落下就化开了,很难控制,但他又偏偏要在宣纸上大面积用水,然后再画,墨一点点吸进去化开,但有些地方又不让它化或者略微化一点,就这样一层层化上去,从而形成泥土、水、草等风景。

“水墨稍微多一点纸就烂了,必须从头再来,因此我的画产量不高,别人也无法模仿。”邵老说。

除了画法独特,邵秉坤水墨画无法模仿的另一个原因是用笔技巧的高明,线条巧妙地包含在造型里,根本看不出具体的用笔过程,非多年功力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

难以模仿在造假横行的书画艺术市场尤其可贵,也可让追随者放心收藏,没有后顾之忧。

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浙江校友会的副院长,邵秉坤不仅在校友当中拥有许多“粉丝”,整个书画圈子里的同行对他也有很高评价。有同行用“功而不工、不工而功、景中有意、意中寓美”评价他的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赵宗藻在一次书画展上看到他的画,驻足良久后说了八个字:“不落俗套,雅俗共赏。”

多年的美术插图工作让邵秉坤的造型刻画功力非同凡响,画了一辈子山水,但他坚持不断创新,每一只船的造型都不能一样,每一只小动物都栩栩如生,为了画出真实的效果,他坚持深入原野和乡村以及街头巷尾,甚至到大漠荒原去采风。

他还吸收多种画法的优点,他的画既有水墨的淋漓,又创新性地吸收了版画的概括和油画的细腻,是多种画风的融合和创新。

“画家一定要思考,要创新,有些人画了一辈子梅兰竹菊,你能超越吴昌硕、齐白石么?没有创新,注定了成不了好的画家!”讲起画坛的一些现状,邵老挺犀利。

无法模仿,不断创新,这让邵老的水墨画画风独树一帜,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找不到画风相近的画家,“如同柳公权开创‘柳体’,邵老的水墨画可称‘邵体’,他是真正的‘创体画家’!”一位著名艺术评论家这样总结。

收藏者说,邵老师的画“黄金当铜卖”

水墨画是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如今,包括当代水墨在内的当代艺术日益崛起,但传统水墨依然是当今社会的主流。

“鼓楼艺境”的第二场展览立足于传统,也是考虑到大多数市民的需求,并希望通过本次画展向市民传递这样一种观念———不管是传统还是当代,“创新”都是作品的灵魂。

多年以来,邵秉坤一直埋头创作,很少理会创作以外、市场之内的事情,这种低调是老一辈艺术家的特点,也是宁波人的特点。正因如此,他的作品价格与很多动辄几万、几十万的同级别画家作品相比,依然处于相对低位。

对于市场,他一直若即若离,“不能离太远,艺术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不能高高在上,要了解老百姓的喜好和需求,所以我喜欢画一些中小尺寸的作品,老百姓买得起,也挂得起;更不能走太近,在市场驱动下,许多画家成了高产的画匠,画儿就‘失了魂’,我的每幅画都是有‘魂’的,因为都融入了我自己的感情,没有灵感了就休息,绝对不会为了追求产量而赶工。”

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中外知名画廊发现了他的作品价值,中国上海、杭州乃至日本都有画廊和藏家在悄悄收购他的作品,“上海一家文化公司跟我讲,有两家日本比较有名的画廊已经委托他们购买了我20多幅画,我哪好意思问名称啊,不然人家以为我要自己去接洽呢!”问及画廊名称,很少接触市场的邵老一脸无奈地表示。

今年7月在上海举办的个展上,一位复旦大学的教授买了他好几幅画。他说:“邵老师的画是‘黄金’当‘铜’卖,现在买刚刚好,再过几年就买不起了!”

因为是在家乡办展,邵秉坤将作品定价权交给了“鼓楼艺境”,本次画展作品的所有定价都远低于上海、杭州等地的市场价;再加上邵秉坤一直认为“艺术应该为老百姓服务”,他的作品尺寸都比较小,以一二平尺为主,一些小尺寸的作品甚至更加精美,但总价很低。因此,“鼓楼艺境”的本次展品绝大多数市民都消费得起,充分契合“在鼓楼艺境,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能将艺术带回家”的办展宗旨。东南商报 记者 鲍云洁 通讯员 邵斌伟 

[责任编辑: 张卓栋 ]

相关新闻

甬城活动

更多

优惠折扣

更多

宁波影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