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命题导向一以贯之 难在对材料的解读

中国宁波网·活动平台 来源: 中国宁波网  发布时间: 15年06月09日 09:09

浙江省高考命题导向一以贯之 难在对材料的解读

今年我省高考语文作文题是材料作文。材料为两个诗词作品,内容为: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要求考生选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2012年,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的桂维诚老师,在高考前10天,在《东南商报》上看到刊登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于是在校园网上转载,并向自己的学生和同事们推介。没想到,这篇博文竟与当年的浙江高考作文的命题不谋而合。

此后连续三年,桂老师成为商报特邀嘉宾,在高考作文题揭晓后,特地撰文,围绕当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谈他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传授高考作文之道。今年,桂老师又第一时间撰文点评今年高考作文。

难在对两则材料的解读

昨天中午,离开考场的学生大都表示高考作文“没有明确主题,有点难。”高中语文教师也普遍认为此题可以有效防止宿构和套作,但难度有些大。我以为,难就难在对这两则材料的解读,需要有一定的思辨性和文化积淀。

元问好《论诗绝句》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此诗通过评论西晋太康诗人潘岳,嘲讽其做人与做诗相悖的二重性格。元好问认为做诗应写真情,因而鄙视编造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潘岳曾在作品里描绘自己淡于利禄、忘怀功名、情志高洁,而被广为传诵,但实际上他的为人却是慕求荣利,趋炎附势,是一个谄媚权贵、善于钻营的无耻小人。因此,元好问认为,扬雄说的以文识人是不可靠的,“心画心声总失真”,不能只观其文,还要看是否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当然,知道这个出处的考生肯定极少,但只要仔细阅读材料,就不难发现,这段文字的关键句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即使不了解引诗的背景,也可以从提示语中得知元诗的主旨。而命题者的导向是十分明确的,即“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请注意“应该”二字!也就是说两则材料无非从正反两方面来印证,而说的是同一个观点,即为文为人应该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正是作文立意的正确指向。考前,笔者分析前两年都要求综合分析材料,今年可能改单选。审题要注意有无“综合分析”的提示语。此外,关系题多年未出,要防着点。我以为,其实此题观点就是单一的,即使只取前面一则材料立意,也不能算偏题,而重点应该抓住“为文与为人”的关系做辩证的分析。

虽说“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但此言只是说明,不能单纯“以文识人”,更重要的还要观其行!当然,有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然而,决不能由此倒推出应该如是。虽然这种现象是现实存在的,但存在的并不等于都是合理的。

我省命题导向一以贯之

在考前,很多老师引导考生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这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现在社会上说假话的现象颇为严重,甚至影响到高等学府和许多重要场合的神圣讲坛。有的人在台上喋喋不休地说着连自己也不相信的假话,又如何取信于台下的听众?陶行知说过,教育的根本在于“千真万真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始终认为,浙江省一贯把人文价值观和学生成长感悟作为命题导向,可以看出这道题目仍然是一以贯之的。不过,此题是以诗文写作与人品的关系作为出发点,来引导即将跨入高等学府的考生做出认真思考,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来。不难看出,此题的初衷依然是倡导“我手写我心”的真情表达,引导考生辨别真伪,厘清是非,自觉抵制各种学术作假的雾霾的侵蚀,做真人,求真理,说真话。由此可见,其中的积极导向是十分明确的———堂堂正正做人,真真实实为文!

有的老师认为,此题引导学生重视人文思辨,关注学生的阅读积累,命题者基本上亮出了不同的观点,而把焦点从审题考查移位到语文本体,是一个亮点。只是命题限制性强,学生发挥的空间窄,很难有相关的材料加以演绎。命题者的良好意图和绝大多数的阅读现状却是一种背离,很多学生没有相关的阅读支撑,遇到这类题目不知从何说起。笔者认为,这是此题在材料的选取上追求陌生化所造成的,学术性的包装使真实的观点过于隐晦,在即将迎来2017年新高考的过渡时期加大审题难度,失之欠审慎。一线教师的这些意见,应该值得命题者认真研究。 

东南商报 记者 李臻 整理 

[责任编辑: 张卓栋 ]

相关新闻

甬城活动

更多

优惠折扣

更多

宁波影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