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原上海堇风甬剧团、宁波市甬剧团以及宁波一些业余剧团的演员们同台演绎甬剧经典剧目《半把剪刀》。(周建平 摄)
逸夫剧院昨晚票房爆满!由沪甬两地专业、业余甬剧演员合演的传统戏《半把剪刀》为戏迷献上艺术大餐,6个“陈金娥”、5个“曹锦棠”让甬城重温经典。
“票很早就都卖完了,剧院临时加了一排座位,连我的票都让给了一个上海赶来的戏迷。”著名甬剧表演艺术家王锦文说,甬剧团成立六十年了,汇集专业、业余剧团合作演出还是第一次。
戏迷感叹应该“多演几场”
昨晚5时40分,甬剧迷陆女士从江东骑着自行车赶到逸夫剧院,“我想票子可能没有了,但不死心一定要亲自来看过。”看到售票窗口写着“票已售完”,她就询问每个经过剧院的人“退票有没有”,很多像她这样的戏迷到开演前在门口等退票,“听说50元一张的票子炒到了200多元,有这么多没买到的票子的观众,如果能多演几场就好了。”
剧院里的观众认识的互相打着招呼,交流甬剧月里看的剧目。两位老阿姨告诉记者,她们看了第一场红色经典剧目《李敏》,“这次不能错过《半把剪刀》,是我们从小就喜欢的传统戏。”
戏迷中还有业余甬剧团的演职员等。云龙镇甬剧团团长袁丽裳开演前抱着几束鲜花,“这是戏迷委托我献花给我们团的史艳、李锡年,他们都是团里的顶梁柱,今晚将登台饰演‘陈金娥’和‘曹锦棠’。”
戏演到一半,王锦文被工作人员叫出了剧场,剧院门口有二十几个戏迷还在等待,“想找王老师说个人情进场看戏”。逸夫剧院的952个座位座无虚席,除了加座,一楼二楼的过道里也挤满了观众,工作人员再三强调了安全问题,才让他们进场。
演员说搭建了极好的交流平台
一台《半把剪刀》荟萃了甬剧群英。原上海堇风甬剧团的老艺术家徐敏专程赶来给年轻人捧场,虽然她在台上只有5分钟的戏,却依然心情激动,她道:“从1965年离开宁波观众后,这是我第一次站在甬城的舞台上,而且是第一次演老旦,说实话我心里很紧张。除了大家一起排练,市甬剧团的沈超私下跟我对了四五遍戏。本来柳中心老师也要参加演出的,但是他生病住院了,上海堇风的重任就由我挑了。”
市甬剧团派出了优秀演员代表严耀忠、陈雪君、孙丹、张欣溢、苏醒、贺磊和沈超等参演。贺磊说:“我和云龙甬剧团的李锡年一起演青年‘曹锦棠’。专业、业余同台演出,机会难得,其实这是很好的一个交流平台,大家在舞台上各有长处,我们的基本功比较扎实,业余团队的演员很用功,认真对待每个角色每场戏,我们对甬剧的热爱是相同的。
30岁的蔡建刚反串花旦,“演了6年越剧,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市甬剧团,开始学唱甬剧,毕竟甬剧是我们宁波的地方戏嘛。昨晚彩排后,和其他演员交流了很多,受益匪浅,在专业演员指点之后,今晚的演出更有信心了。”
小堇风甬剧团的团长钱后吟在戏中饰演中年“曹锦棠”,这也是他第一次与市甬剧团合作,对他来说,这次演出不仅很有意义,而且压力与动力同在。“在甬剧迷心中,堇风时代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我们团的名字是小堇风,也有向原上海堇风甬剧团致敬的意思。以前只听过柳中心老师的个人唱腔专辑,甬剧月期间终于见到了他,他也对我们寄予了厚望,让我们用专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希望能多跟上海的老艺术家学习取经,争取把《双玉蝉》也重新搬上舞台。”钱后吟说,本来还担心不同的团队一起演出会不会流畅、艺术风格差别大等问题,“但事实上都是优秀的演员且各具特色,有的特别帅,有的唱得好,有的表演细腻,我们的演出就像‘明星版《梁祝》’。而且票子早就卖完了,说明观众的需求量不只是看一场,再来两场也还是可以的。”
都是为了甬剧薪火相传
在首届甬剧月中,有鄞州下应众兴甬剧团、姜山甬剧团等18支实力不凡的业余甬剧团参加展演。之后,宁波市甬剧团创排的《珍珠塔》、《杨乃武与小白菜》、《田螺姑娘》、《借女冲喜》、《欺嫂失妻》等5台传统大戏又陆续登台。票房多在八成以上,《珍珠塔》、《欺嫂失妻》、《半把剪刀》更是场场爆满。
逸夫剧院是首届甬剧月的承办单位之一。剧院副总经理施敬文认为,本次业余甬剧团队展演可以用“多”、“新”、“高”来概括,“参演团队是历史最多的一次,在表演剧目上,以往业余团队都是以传统剧目展演,这次出现了创新剧目,如鄞州古林张家潭村文艺队的《李敏》、塘西甬剧团的《贵发买屋记》等,大家的演出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明年将继续举办甬剧月活动和甬剧业余团队展演活动,策划方案已经初步确定。”
王锦文对记者这样表示,昨晚的演出很成功,“这次活动举办得很圆满,有原上海堇风甬剧团的老艺术家,也有市甬剧团的优秀演员,还有18支业余甬剧团队,他们共同演绎《半把剪刀》,这是市甬剧团建团以来的首次尝试,可以在甬剧发展史上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一直讲薪火相传,现在看到的是甬剧人齐心协力为了甬剧的发展不懈努力,还有那么多热情的甬剧迷,甬剧的明天会更好。”宁波日报 记者 陈青 通讯员 谢静 范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