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体验余姚土布制作。 记者 胡龙召 摄
台上,一场“四明情韵———优秀非遗项目展演”热闹上演,跑马灯、渔歌、变脸、奉化布龙等难得一见的传统节目赢得了阵阵掌声和叫好声;台下,百年老字号、传统女红、宁波小吃等150个非遗项目依次排开展示,每个展位前都有不少市民或驻足观看或欣然参与……昨天上午,由市文化馆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的宁波市第二届“阿拉非遗汇”拉开帷幕,本次活动将持续至5月3日下午,市民可免费参观体验。
参展项目比去年多了三分之一
本届“阿拉非遗汇”以“亲近、传承、共享”为主旨,共有八大块内容,分别为:由省内及宁波的非遗老字号组成的“百年风华———百年老字号”展示,宁波骨木镶嵌、泥金彩漆等“甬上风物———中华手艺”展示,宁海虎头帽、余姚土布等“甬上风情———传统女红”展示,奉化布龙、渔歌等“四明情韵———优秀非遗项目展演”,“越风清韵———越剧折子戏专场”演出,“梨园雅韵———传统戏曲折子戏”演出,陆埠豆酥糖、溪口千层饼、前童三宝等“甬上风味———地方小吃”展示,以传统手工制作和传统游戏为主要内容的“童趣拾遗———非遗课堂”现场教授体验。
“这一届‘阿拉非遗汇’的规模比去年大,今年参展的非遗项目有150个,比去年的100个足足多了三分之一。”昨天上午,市文化馆副馆长孔燕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在选择参展的非遗项目时,更加注重贴近性和参与性,比如推出了刺绣、面塑等传统手工技艺的现场展示,以及以折纸、剪纸、青瓷拉坯技艺为主题的‘非遗课堂’现场开设,让市民能在现场免费参与体验。”她说,“以往可能不少市民认为非遗项目离我们的生活挺远的,我们希望通过本届‘阿拉非遗汇’,让市民‘亲近’这些非遗项目,从而能喜欢和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不少传统项目让市民都想体验
昨天在现场,记者发现不少非遗项目可谓又新鲜又好玩。在象山鱼拓的展位上围满了小朋友和家长,展位前的桌子上,一条4斤多重的鱼“镶嵌”在一块泡沫板上,现场展示这项技艺的是象山渔文化书画院院长卢圣贵,他解释说:“因为事先在泡沫板上依照这条鱼的样子挖掉了一块,所以这条鱼才能稳稳地固定在上面”。随后,鱼拓表演开始了,只见卢圣贵在鱼背、鱼鳍、鱼身、鱼肚分别用水彩颜料涂上褐色、深黄、浅黄三种颜色,等这条鱼整个朝上的一面都被涂上颜料后,卢圣贵拿来一大张皮纸附在鱼上,然后用手掌在纸上进行力道适中的按压,之后将纸轻轻地揭开来,最后再画上鱼的眼睛,一幅鱼拓就完成了。“哇,每一片鱼鳞都能看清楚!”“太神奇了!这种活灵活现的鱼拓还是头一回看到!”一时间,观看的市民都啧啧称奇。卢圣贵介绍说,鱼拓是在碑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这项技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有鱼鳞的海鱼和河鱼都可以制作鱼拓,一条鱼经过清洗可以重复利用7次,而且用过的鱼我们一般都制作成标本进行展示。”在一边听得津津有味的一位女士高兴地跟同伴说:“那我们今天回家也买两条河鲫鱼试试做鱼拓!”
在王升大粮油制作技艺展位上,11岁的严姓小朋友正在王升大第五代传人王科路的指点下,体验用“木垄”进行谷壳分离。“先以马步的姿势站好,然后一只脚在前另一只脚在后,用两只手拉住木垄进行拉推”,王科路边说边做着示范。大约两分钟后,小家伙已经涨红了脸,体验完后他诚实地说:“是有点累,不过很有趣!”
□记者 金晓 通讯员 陈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