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偷偷爱着你,你却不知道,我可以堂而皇之地为你做很多事。可是你却像个榆木疙瘩一样冥顽不化…… 漫画 任山崴 |
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梁祝雕塑
梁山伯之墓
“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蝴蝶成双对,千年万代不分开,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越剧电影《梁祝》里的唱词。很多人知道梁祝的故事,就是通过这部上世纪50年代的老电影。除了电影,梁祝还演绎为戏曲、音乐、电视剧等多种艺术样式,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成为世界文化的珍贵遗产。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否确有其事?至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梁祝故事,是在唐代张读的《宣室志》里。这是一本记载神仙鬼怪狐精的书,为古代志怪小说之集大成者。书里清楚地写着,梁山伯是鄞县县令,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同葬在鄮城西(今宁波西)。
记者 陈也喆 通讯员 周东旭 陈素君/文 记者 王鹏/摄
梁山伯太不主动了
梁祝传说的起源,目前记载最完整的故事,是在唐代张读的《宣室志》里: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其告父母为聘,而祝氏已字(事)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做女红,对镜贴花黄就可以了。可上虞的祝英台偏不,她不仅想出门,还想外出游学。私塾不收女学生,她便假扮男子去求学。祝英台性情之刚烈由此可见一斑。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召唤,祝英台千里迢迢,跋山涉水,为的就是遇见她此生的至爱梁山伯,与他同窗共读,共剪西窗烛。
“肄业”在这里不是尚未毕业的意思,而是修习。所谓“师授生曰授业,生受之于师曰受业,习之曰肄业”。
祝英台在男装的掩饰下,尽情地爱着梁山伯,春心暗自萌动。梁山伯对祝英台自然也是有好感的,否则不会结伴学习。只是因为同是“男子”,这好感于是便化为兄弟之情。
张爱玲有句名言,放在祝英台身上再合适不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起初,祝英台贪恋这种感觉:我偷偷爱着你,你却不知道,我可以堂而皇之地为你做很多事。可是感情日积月累,时间一长,难免渴求对方有些许回应,然而梁山伯像个榆木疙瘩一样冥顽不化,任凭祝英台百般暗示,依旧没有觉察出身边人的小心思。
联想到祝英台刚烈的性格,或许她本身长得就有几分剑侠气,有几分男子汉气概,不是那种云鬓花颜的娇柔女子,因此她才始终没被众人识破。
相处这么长时间,梁山伯还是“兄台来兄台去”的,祝英台有些恼怒了,又不敢承认自己是女儿身。表白心迹,又怕梁山伯真的不爱他。这种百转千回的愁肠,又有几个人能懂?
她一连运用了女人在恋爱中惯用的伎俩:欲擒故纵计,欲拒还迎计,一走了之计。她先走一步,梁山伯除了送她一程又一程,竟然没有留住她。
很多影视戏曲作品里,把祝英台先走一步,圆融地改编为她其父谎称祝母生病,她不得不回家。但在《宣室志》里没有提到,所以可以合理地想象为,她走的时候,带着怨怼的情绪。如果梁山伯能挽留她,也许结局就不一样了。
结果,这个梁山伯,非但没有当即挽留,过了整整两年才去祝英台家拜访,实在是太过分了。祝姑娘等得黄花菜都凉了。有典籍记载,祝英台读书时14岁,读了三年书后17岁了,又过了两年已经是19岁了。
当时的女子,14岁嫁人的不少,17岁嫁人正当年,19岁就晚婚了。她从豆蔻年华一直等到那个年代的大龄女青年,太不容易了。
而梁山伯登门访友时,看到女装打扮的祝英台,才幡然醒悟,原来与我日夜相伴的人是个女子啊,还是个花容月貌的红粉佳人!这样想来就懊悔了,早知道早点来了。
梁山伯也真是个慢性子,等他回家禀告父母想去祝英台家提亲的时候,人家祝姑娘早答应许配给马文才了。鄮城马家世代为官,宗族繁盛,梁山伯实在想不出什么充分的理由来横刀夺爱。提亲的念头,就这么算了。
梁祝二人的爱情里,主动的永远是祝英台。要是没有男婚女嫁的风俗礼仪,祝英台都巴不得亲自上门把梁山伯抬回家。
引用当下流行的一句话:“无论你有多喜欢对方,爱情里主动的必须是男人,如果这个男人不主动,宁愿错过。”
悲剧的种子,在急性子的祝英台见到温吞水一样的梁山伯时就埋下了。
梁山伯是鄞县清官,劳累过度而死
后来,梁山伯当了鄞县县令,工作很积极。一直以来,大家都说梁山伯是会稽人,只是在鄞县当地方官。其实当时的鄞县属于会稽郡,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宁波人。
不知道是为了寄情于工作,能早日忘掉祝英台,还是男人本就以事业为重,又没女人在旁照料,梁山伯病逝了。
那么,他病逝的时候多大年纪呢?
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周静书说,梁山伯时年方二十,上任一年多,除暴安民,救灾济民,神功于国,膏泽于民,深受当时民众爱戴。后积劳成疾,在岗位上殉职。
后人常把梁山伯的死理解成,提亲不成害相思病,忧伤成疾。这也许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他的付出与祝英台的相平衡,铸就一段传颂古今的美好爱情。
事实上,如果相思病真的能害死人,祝英台早死了,她爱梁山伯爱了那么久,她在思念与等待中煎熬那么多年,这与梁山伯顷刻间的怅然若失,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何况,梁山伯此后就整日忙于施政听讼,如果他是个哭哭啼啼、患得患失的男子,为何鄞州当地到如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梁县令勤政为民的事迹呢?
所以,与其说梁山伯是个如痴如癫的情圣,不如说他是个本本分分的清官。
鄞州高桥镇
是梁祝传说的发源地
老底子宁波有一首歌谣:“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拜拜多情祝九娘,不为蝴蝶即鸳鸯。”
最早的宁波地方志《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
这两处说的庙就是位于鄞州高桥镇的梁山伯庙。这座庙的确切始建年代已经无从考证,但东晋时就有了,至少有1600年的历史。
周静书说,高桥的梁祝古墓,根据考古来看,葬在地下的是一位出身于寒门的下品官员。史载,东晋时期朝廷给当时的鄞县、鄮县、句章县的官职是七至八品,这也与梁山伯的县令身份相符。所以,鄞州高桥镇的梁祝古墓里葬的应是梁山伯。
当年,梁山伯死后,葬在鄮城西郊。古代信息不通,祝英台也许根本就不知道梁兄已经溘然逝去了。她只是悲伤地坐着喜船,往鄮城马家那个方向去。
古代人结婚时,北方是新郎骑马,新娘坐轿;在南方,特别在江南水乡的宁波一带,结婚时多乘舟船。
船行到一半,忽然狂风大作,江面波涛翻滚,喜船连忙靠岸避风。祝英台上岸后,看到当地百姓正在县令梁山伯坟前祭奠。她才知道,自己挚爱的人已经命归西天。她一声哀恸,伤心欲绝。
刹那间,地动山移,电光石火,白昼如灰,电闪雷鸣,墓地忽然裂开一道缝隙。祝英台一跃而入,与梁山伯葬在了一起。
这爱情真是天崩地裂,摧枯拉朽,生不同眠,死时共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这种上天下地、生死相随的坚贞,让人唏嘘动容。
殉情是古典小说里永恒的情节,无论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等待梦中情人时死去,还是《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投河自尽,焦仲卿殉情而死,都是遵循“遗憾出诗意”。
尽管现在有新的考证表明,祝英台比梁山伯早出生800年,不是同一个朝代的人。我也宁可把他们凄绝的爱情故事想象成电影《时光倒流70年》、《不能说的秘密》里那样的穿越故事。
《宣室志》中描写这一段时,提到“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要造成风涛勃兴的地理环境,也只有在江阔浪急的地方。
梁祝古墓恰好就在姚江最宽阔地带的岸边,这段姚江有时风急浪高,当地人还有“九龙嘘的传说”,说的就是浪涛声是“九龙嘘吟”所致,因此这个地方又叫“九龙嘘(墟)”。
周静书说,梁祝古墓、梁山伯庙所在的高桥周边的地区,至今还有梁姓、祝姓、马姓,甚至有“祝家汇”、“祝家村”、“祝家渡”、“马家大”、“马家”等。当地还有民间风俗,传说每年八月半那天,祝英台照例是要回娘家“祝家渡”的,所以八月初到八月半,村中妇女赶去烧香的特别多,还有村民们演戏酬神,十分热闹。
如今,鄞州的“梁祝传说”成为了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故事也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尽管曾有很多城市争抢梁祝故事的发源地,但它始终绕不开宁波。
正如著名作家、历史文化保护专家冯骥才先生所说:“这就是民间的信仰、民间的风俗,才使全国各地都广泛地流传着这一动人的故事,这就是梁祝文化的美丽,一种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