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珍在聚精会神地刻坯。
是莲花,还是泥巴,出窑前,一切都是未知数。
作品《上林随想》。
韩国教授韩枫林手把手地教施珍拉坯。(该图由施珍提供)
人物名片
施珍,1972年生于浙江余姚。现为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非遗”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慈溪市上越陶艺研究所所长。近年来获得国家级博览会金奖五项,银奖四项,省级金奖四项,银奖一项。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以“重塑越窑青瓷”为专题对她进行报道。被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优秀人才奖”、“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等称号。
如果说世间有一种艺术,需经过千度的火、万分的爱来锻制,才能成器的话,越窑青瓷就是这一种。而烧窑的人,必须经得起火的考验,情的煎熬,心的澄澈,才能烧制出如此温婉如古玉的器皿,犹如在烈火中汲取出壮美的莲花。
“越州有湖,名上林,湖畔有窑,名越窑”。通往慈溪上林湖的路上,漫山遍野的青瓷碎片,在冬日的暖阳下波光潋滟,似在述说越窑青瓷昔日的璀璨。
在上越陶艺研究所,看到越窑青瓷传承人施珍。澈亮的眼睛,顾盼生辉,全然没有烟熏火燎的气息。举手投足之间,不由让我想到“明月染春水,玉手擢青瓷”的意境。
记者 陈也喆/文 王 鹏/摄
1文化底蕴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也被称为“母亲瓷”。陶瓷界都认定,只有到了东汉,原始的瓷器才完成向青瓷的过渡,而这一质变,就发生在上林湖越窑。
然而,到了北宋末年,烧制了一千多年的越窑火焰渐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五大名窑里,不见越窑的原因。
1987年,一场暴雨浇开了西安法门寺地宫深藏的秘密。考古人员发现,13件秘色瓷,如一泓春水般静静地流淌着,这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而瓷器底部小小一方“上林湖供”的字样,像冬日里的火光,点亮了上林湖沉寂千年的越窑。
何为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开启之前是个千古之谜。只知道它是皇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整个工艺流程都秘而不宣。人们只能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中想象。
而重造秘色瓷的重任,辗转千年,又回到了上林湖畔。
秘色究竟是一种什么颜色?那一年,施珍才15岁,她的心中还没有答案。
2家学渊源
施珍家住余姚,外婆家在慈溪,“小来外婆家”,小时候,每到放假,她就去上林湖畔的外婆家玩。湖边清凉的碎瓷片,是她孩童时代的玩具。外婆灶跟间的青瓷碗,让她久久地凝视。
施珍对青瓷的喜爱,也许是命运冥冥之中的召唤。她家学渊源,三爷爷施于人是中国现代陶艺教育理论家、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施家虽有中国第一位双博士施浒立,却还没出过女大学生。施于人见她小小年纪爱画画,玩吉他,极有艺术天赋,就有心栽培她。
作为硕士生导师,施于人曾培养过许多陶艺界人才。他独创青花“锦施蓝”,他创作的古彩作品《富贵团圆》被故宫博物院永久珍藏。面对自己从小宠爱的孙女,他教她画画,教她分辨陶瓷的优劣,在她稚嫩的心里播下艺术的种子。
施珍16岁那年,陶艺的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亟需雨露滋养。她跟随施于人,远赴景德镇学习陶瓷艺术,随后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
施于人说,做陶艺的人,往往美术功底不深厚,而学美术的人,又不善做陶艺。施珍明白,自己该往哪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