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祭灶节旧俗:灶余弄饴过小年

中国宁波网·活动平台 来源: 中国宁波网  发布时间: 14年01月20日 09:07

宁波祭灶节旧俗:灶余弄饴过小年

宁波祭灶节旧俗:灶余弄饴过小年

宁波祭灶节旧俗:灶余弄饴过小年

宁波祭灶节旧俗:灶余弄饴过小年

①祭灶果

②清代有关灶君的民间说唱文学著作———《灶君宝卷》

③民国宁波甜心食品公司祭灶果广告

④祭灶图

祭灶果

老宁波祭灶有一种特殊的供品,叫“祭灶果”。此物老少咸宜,人缘广泛,宁波老话有:“十二月廿三祭灶君,五色灶果摆当中”、“祭灶果,吃了乖乖过”,“乖乖过,明朝拔侬吃祭灶果”。

灶君菩萨吃素,免酒席,只享用一包“祭灶果”便足矣。祭灶果用红祭盘或锡盘盛装,以示对灶君的敬重。“祭灶果”并非单一的某一个品种的饴糖,而是一种搭配,一种组合,老宁波把几个品种叫几“色”,祭灶果最少的有六色,多的有八色、十色,最多的有十二色。其实也就是花生糖、芝麻糖之类。“祭灶果”包括麻团、寸金糖、鸡脚骨糖、红蛋白蛋、油枣、金钱饼等,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冻米糖。

旧时,在十二月廿三日那天,宁波的升阳泰、天丰茶食行、宁波甜心食品公司,以及灵桥门、濠河头、天后宫等处的南北货号门口悬挂着招贴:“祭灶果”三个大字,下书“六色”、“八色”、“二万”、“三万”等字样。

祭灶果品种虽多,却年复一年并无太大的“革新”,足见传统文化的力量。一种叫“红球”的,用糯米油炸,硕大一个,里面空心,外染红色,口感松脆甜香;“白球”色泽金黄,寓意“金银满堂”;“麻球”无非是外面多一层芝麻,其原料、工艺都跟“红球”“白球”大同小异;“寸金糖”名字不错,其实只是在麦芽糖之外滚上一层芝麻,切成一寸长短薄片。至于“黑胶切”(黑鸡脚骨糖)、“白胶切”(白鸡脚骨糖),总称“鸡脚骨糖”,不过是黑白芝麻花生糖的薄片。三北产的这种饴糖,生产须等到立冬之后,当地有所谓“鲤鱼风未起,做糖成堆泥”的说法。

过去,物质贫乏,糕点是难以奢望之物,唯有一年一度的祭灶果,小孩子断断不忘,往往三四天前就在念、盼着这一天,眼睛盯着祭灶果,但等灶君一上天,孩子们就可以吃了。有些人家小孩子多,常为争吃食祭灶果而打闹啼哭。也有的趁机相互“贸易”,或以“白球”易“红球”,求色泽亮丽;或以“白球”换“麻球”,图口感香甜,忙得不亦乐乎。大人们很担心灶君爷是否真会去汇报。

1964年祭灶节,宁波商家为顺应新形势,想出奇招,将“祭灶果”改称“迎春果”。各食品商店里,一样的“红球”、“白球”,一样的“黑胶切”、“白胶切”,有了不一样的崭新的名称“迎春果”,将“祭灶果”赋予了新意:辞别旧岁,迎来新年。商家的精明令人佩服,这传统的习俗,在特殊的年代里,竟然就这样堂而皇之地保留了下来。

祭灶仪式 

相传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降落凡尘以来,就一直留在老百姓家中,职司监督一家善恶,奏报玉帝。即使没有大事,每年腊月廿三晚上,灶君菩萨也一定要上天的,汇报他所掌管的那家人一年来的善行或恶行,作为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凭据。举凡有否兄弟相争、父子不睦、婆媳失和、邻里纷争、子女不孝,以及谋人财产、妒人技能、唆人争讼、坏人名利、破人婚姻、倚权势而辱善良、恃富豪而欺穷困等。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灶王被称为“人间司命主,天上耳目神”,他的汇报将决定一家人来年日子的祸福,至关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在他老人家临行那天,家家都要将灶间、灶台、镬碗碟盆洗得干干净净,准备设供,为他饯行,叫“祭灶”,或者叫做“送灶神”,让他吃点冻米糖、黑胶切、白胶切之类,“愿神口舌甘如饴”,由于糖很黏,嘴被粘住了,上天庭述职时,自然会甜言蜜语了。

甬上旧俗,送灶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三午夜前举行,由家中男主人主祭,宁波乡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实际上往往是男性先祭,女性后拜,男女共同参与。祭灶节的供品,因贫富不一而丰俭由人。士绅世家可供24碗菜,有金针、木耳、腐筋、肉皮、花生、瓜子、灶糖灶饼、柑橘果子、荸荠、甘蔗、豆腐、红枣、蜜饯等。贫者仅供一节甘蔗尾也可。腊月廿三那天,等灶君双眼被烟气所迷茫,无法细细查看之际,主人会悄悄地在筷笼中加上一束新筷,好让灶君摸到后,感到这户人家“添丁”了,应该“添财”了。

送灶仪式过后,小孩子们就开始分食灶饼、灶糖、麻球了。祭灶之俗源于宁波古代先民对火的崇拜、对火神的祭祀。古人赖火取暖、照明、煮食,产生了崇拜火及原始祭祀活动,视火为神。随着砌石垒灶的出现,火神也就转化为灶神了。

经济拮据的人家往往用几块冻米糖敷衍祭灶;一些赤贫的百姓买不起灶糖,只好空口许愿道:“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日子过得苦,来年再请你吃糖。”以应祭灶之俗。

糊灶马

宁波老话讲“过年掸尘贴纸马,送灶祭祖拜天地”。天路遥远,灶王爷上天去做年终汇报的坐骑叫“灶马”,由家里手巧的人来完成,孩子们最喜欢的也是看大人扎灶马。

做灶马,先挑选几根细竹篾扎出马体,外加两大一小三只元宝,大的两只对接就成了马身和四条腿,那只小元宝倒转来装,成了马头,再在马头点上眼、鼻、嘴,要把马脸画得驯顺些,以免灶君他老人家受惊,好让他骑着舒服,然后粘上纸画出马鬃和马尾,再用彩纸做成马鞍和缰绳,一条灶马就成了。做灶马得花半天功夫。当时,灶马也在街上可买到,不很贵。

在灶马处,供上一碟炒黄豆和一盅清水,将稻草秆切成寸许长,作为灶神坐骑“神驹”的饲料,称之“马料豆”,要让灶马也吃得饱饱的。然后自灶间至大门外,向天空中抛撒“马草料”以喂灶马。然后与灶君像一同焚化,以示升天。

灶王爷上天后,玉帝并不留他过年,在除夕夜他便下凡回家。

送灶团 接灶丸

以竹篾扎成纸桥、纸马在门前焚烧,谓之“送灶”。为能粘住灶神之口,不言一家过失,明州城乡各家于廿三夜以糯米、豆沙馅做成金团,俗称“送灶团”,或“糖年糕”等粘牙甜食,供祀灶神,或以糖粘灶门。宁波古风,用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亦有以糯米粉捏成酒缸、鸡窠等形,以祀灶神。

灶神上天之后,宁波民间照例有几天“乱岁日”,百姓看到灶神已然上天,不到除夕不会回来,对全家的监视性活动暂时地解除了。于是百无禁忌,嫁娶之事也多于这几日进行,无非是酒后易闹事,可趁机痛快一场,释放平素压力。

灶君一来一去七天,民间一般于除夕子夜时分迎接灶神,称“接灶”、“迎灶”。事先把新“请”来的“灶王爷”新的灶神像贴在灶台边的墙上,神像旁还要贴上新对联,常见的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黄羊能致富,青钱可通神”、“挑柴童子,运水郎君”、“张七相公,李氏夫人”等,横楣上多写“一家之主”、“司命灶君”等。再点燃香烛,供祀香果祭品。在灶前燃烧竹制的老虎,孩子们在旁大声呼喊:“富!富!富!三十年夜烧竹虎!”声音喊得越响越好。这是预示来年一家富有的征兆。一直到竹虎烧完了,才告停止。“家和米粉为丸以接灶”,称“接灶丸”。俗谚云:“接得早,灶君年幻小;接得迟,灶君年纪老。”灶君除夕重返寓所,可带来更多福祉。

宁波民间流行的《祭灶歌》歌谣:“又到腊月二十三,老灶爷爷要上天。剪好草,拌香料,壮马喂得咴咴叫。走大道,过小桥,一路顺风平安到。别忘人间糖瓜甜,玉皇面前添好言。多说好,不说坏,五谷杂粮多多带,大胖小子抱个来,家家敬仰人人爱。祭灶果,供小菜,除夕夜晚迎您来。多施恩,别作怪,老少早晚把您拜。”

[责任编辑: 张卓栋 ]

相关新闻

甬城活动

更多

优惠折扣

更多

宁波影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