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工匠:民间老工艺找到新传人
泥金彩漆、金银彩绣、骨木镶嵌、朱金漆木雕……这些民间工艺是宁波历代匠人心血的结晶,也让宁波地方文化瑰宝大放异彩,得以在中华艺术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传统手工艺长久以来都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得以薪火相传。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在现代生活中渐行渐远,当许多身怀绝技的艺人步入老年时,这类“绝活”往往因找不到新的传承人面临凋谢、消亡。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非遗保护中心专家田青说:“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传承的希望在于年轻人。在宁海,国家级“非遗”项目泥金彩漆的传承人黄才良对此深有体会。很多年前,他一直为找不到这项手艺的接班人感到担忧、苦恼,现在,他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了。因为,如今在他的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里,活跃着一群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就是从宁海第一职高泥金彩漆班毕业的学生。
说起这批年轻的弟子,黄才良感慨万千。他说能够让年轻人加盟到他的泥金彩漆事业,说起来也算机缘巧合。2007年,在宁海县文广新闻出版局的牵线搭桥下,宁海第一职业高中与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携手合作,首次在学校创办“泥金彩漆技艺”培训班,聘请黄才良及另一位传承人陈龙面对面传授技艺。
六年培育,终于结出甘甜果实。如今“泥金彩漆班”共培养出200多个毕业生。经过考核择优录取,陆陆续续有19人进入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专职从事泥金彩漆工艺。大浪淘沙,目前仍有7人留在黄才良身边坚守泥金彩漆的梦想。
箍桶、批灰、上底漆、描图、捣漆泥、堆塑、贴金、罩漆、上彩、修边、挖朱……完成一件泥金彩漆作品,往往有二三十道复杂、精密的工艺流程。学会这手绝活,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这对如今活泼、好动的90后孩子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有的孩子受不了这种苦半途退出,有的虽然学会了但因受不了匠人的寂寞改行了。
不过,令黄才良感到欣慰的是,他还是从中找到了不少好苗子。他告诉记者,现在公司里拥有了王占魁、胡亮亮、王群等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他们对泥金彩漆的一整套工序都已稔熟于心,均能独立完成工艺作品。如果再经过五到十年的锤炼,他们的技艺有望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黄才良说,有了这批年轻的新传人,他心头的石头总算落了地。现在,公司里泥金彩漆产品订单不断,销量年年看涨,前景相当美好。
“非遗”保护传承中的喜与忧
宁波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2011年,宁波非遗保护“三位一体”(“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者捆绑保护)的创新模式曾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作为经验交流推广,并受到文化部领导的高度肯定。目前,我市已建成“非遗”博物(展示)馆50余家,其中鄞州区20多家“非遗”博物馆更是成为一大亮点。宁波各级政府也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非常支持,全市年度“非遗”保护资金958万元。2013年开始对每个“非遗”保护示范项目每年补贴10万元。
然而,记者在采访调查时了解到,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在宁波也多多少少存在。这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基层,一些乡镇或村干部很少从文化建设的角度上去认识和推动“非遗”保护工作,更多地把“非遗”当作一块开发旅游资源的金字招牌,因此,造成“申报时热热闹闹,保护时冷冷清清”的局面。还有一个是对传承人保护、监督制度还不够健全。鄞州区文化馆副馆长陈素君说,他们曾经在对区里传承人的一次走访调查时了解到,其中有一位传承人居然已过世许久,有一位传承人得了老年痴呆症,还有个别传承人竟然搬迁到异地生活了,传承工作自然中断。这对当地的“非遗”传承带来很大影响。
“非遗”保护和传承面临的另一个困境就是“冷热不均”。陈素君说,有些“非遗”项目因为实用性强,与现代生活理念贴近,因此传承和推广相对容易,比如四明内家拳,因为能强身健体,很受老百姓欢迎,所以,学习打内家拳的人也越来越多。而有些“非遗”项目因观众欣赏口味的转变日益遭遇冷落,比如唱新闻、宁波走书等地方曲艺,现在喜欢的听众就寥寥无几,要找到接班人更是难上加难。还有一些“非遗”项目专业性很强,传授非几天几月就能完成,需要下多年苦功,主要表现在传统戏剧和传统工艺类。过去唱戏、当匠人是许多人谋生的路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算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或爱好,许多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去经受这种学艺的艰苦,因此,这也给此类“非遗”传承带来难题,个别项目如今陷入濒临失传的困境。
(本版图片均由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