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课堂”:
百姓学习“非遗”技艺的平台
“非遗”保护的是什么?有文化学者指出,“非遗”在很大程度上保护的是人的技艺、手工的技艺。因此,如何把我们老祖宗留传下来的精湛手艺再一代代传下去,是“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宁波市的“非遗课堂”无疑是一个很具创新又实用的活动平台。
2013年3月31日,正是春光明媚的大好时节。在梁祝公园内举行的一场 “风筝制作技艺培训”拉开了2013年“非遗课堂”公益培训的帷幕。据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主任竺蓉介绍,开办“非遗课堂”公益培训,旨在为老百姓搭建一个了解与亲近“非遗”、体验与学习“非遗”的平台。“非遗课堂”课程内容丰富,除了一些已快被人遗忘且难觅踪迹的民间娱乐方式外,还有风筝制作、内家拳、金银彩绣、宁波菜烧制技艺、奉化布龙表演等。
由于是公益培训,因此市民参加“非遗课堂”没有门槛,只要有兴趣,就可凭免费入场券入场听讲、学习。每当报名信息在网上一公开,报名热线就响个不停。短短几天,一个月内的培训班名额全被抢光。有的还上演“全家总动员”,一家五口把所有的培训课目报了个遍,扶老携幼场场赶到。
竺蓉介绍说,“非遗课堂”的举办,还催生了一批忠实的“粉丝”。这些人还特意组建了一个QQ群,群友多的时候有近200人,大家在网上互相分享信息,交流学习心得,成了一群志趣相投的好朋友。群里有一位妈妈是“非遗课堂”的超级“粉丝”,风筝制作、金银彩绣、内家拳培训……几乎每堂课她都带着孩子过来学习。这位妈妈说,比起外面一些什么奥数、英语之类的培训班,带孩子来参加这样的“非遗课堂”更有意义。因为孩子接触、了解了这些“非遗”,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了内涵素质,同时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手艺,增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可谓收获多多。
对“非遗”保护工作者来说,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往参加“非遗”公益培训的学员,以社区里的退休老人居多,而现在前来听课、培训的学员队伍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影,一些80后白领也纷纷挤进了课堂。他们乐意利用业余时间来参加相关培训,借此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宁波地方民俗历史的了解。尤其像宁波菜烹制这类实用性较强的培训课,更是受到他们的追捧。课堂上,他们一边睁大眼睛看着台上传承人陈效良大厨烧菜的一举一动,一边还在笔记本上飞速记着各道菜的配料、火候等细节,回到家后按大厨的指示步骤实际操作。
记者从市文化馆了解到,如今这样的“非遗课堂”在全市已经遍地开花,而且地点也不再仅局限于文化馆场所,而是走进社区,走进军营,走进校园……2013年,全市“非遗课堂”共开课时650小时,培训学员1.5万余人次,其中最受欢迎的宁波菜烹制技艺一门课程就连办3期,培训学员近百名,然而还是不断有市民要求再增加培训课时。
“非遗”进校园:老树新枝叶更茂
每逢周三下午,江东东柳街道太古城社区居委会主任罗慧就会匆匆走向宁波四明中学。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去接自己的孩子,其实,作为江东区刺绣传承人的她,去学校的一个目的就是给中学“刺绣社”的30名学员上课———一针一线地教他们学刺绣这门古老的民间技艺。
在四明中学像这样的“非遗”选修课还有好几种。据该校校长张业民介绍,为了对接省教育厅提出的新课改要求,学校在设置选修课目时有意识地陆续引进了一些“非遗”项目:如太极拳、剪纸、刺绣、茶艺等。本来还担心这类课目会遭到90后学子的冷遇,结果报名情况让老师们出乎意料:网上报名一开始,好多同学纷纷“秒杀”,把这些“非遗”选修课一抢而光。
学刺绣这种针线活的,应该是清一色的女孩子吧?令记者大感意外的是,“刺绣社”里居然还有4名男生!据四明中学团委书记余献红介绍,这几名男生悟性很高,加上学得认真,成绩一点也不比女生逊色呢。
她的说法也得到了传承老师罗慧的证实。罗老师说,现在刺绣社的社长就是由一个叫王哲的高二男生担任,小伙子学得很刻苦,也很耐心。要知道,学刺绣看似简单,其实学起来非常繁杂,最大的考验就是需要耐心和定力。比如绣一片叶子,至少要配五种以上颜色的丝线,绣一朵花,稍微复杂一点的可能要配二三十种颜色的丝线,这样绣出来的花和叶子才会显得色泽饱满,层次丰富,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因此,对这个年纪的男孩子来说,学这样的技艺实属不易。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王哲如今学会了打样、描图、配色等基本功,也能独立完成花鸟虫鱼等图案的绣作,现在他和其他几位同学的作品已被校展览室收藏。王哲说,通过学刺绣,他慢慢地改掉了原先粗心、急躁的习性,学习上也能更静得下心了。
张校长说,看到学生们对“非遗”选修课如此热情,学校考虑再引进一些“非遗”课目,比如奉化布龙、腰鼓等,以便让更多的学生来学习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促进学生爱国、爱乡、爱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据鄞州区文化馆副馆长陈素君介绍,鄞州区现在已有31所学校成了“非遗”的传承基地或教学点,而且这些学校的“非遗”教育均搞得有声有色。比如,五乡镇中心小学的“四明内家拳”、塘溪镇上城小学的“竹编工艺”、古林镇蜃蛟小学的“彩线刺绣技艺”、姜山镇实验中学的“泥塑技艺”等。
每天清晨,在鄞州区五乡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1000多名学生穿着黄色的练功服,齐刷刷地练起了四明内家拳,一招一式,有板有眼,那场景颇像一场武林大会。据校长李凌辉介绍,2009年,学校把省级非遗项目“四明内家拳”引入校园,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夏宝峰亲自向师生传授拳术。学校把“内家拳”列为课间操内容,而且还把这套拳操编入了校本教材。现在,全校所有师生都学会了内家拳,甚至很多家长也跟着孩子一起学会了。舞拳推掌,呼气运息,孩子们练内家拳既增强了体质,又吸收了内家拳传统武术文化的精华。2012年,五乡镇中心小学被正式授牌为省第二批“非遗传承基地”。
像四明中学、五乡镇中心小学这样把“非遗”引进校园,打造特色教育的学校如今已呈星火燎原之势。据市文化馆统计,全市现有超过20%的“非遗”项目已在幼儿园、中小学、大学校园内“落地生根”,内容涉及民间口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8个类别。
此外,市非遗保护中心还面向小学生举办讲座、观摩、展示、展演等活动,还在暑假期间推出“非遗小卫士”培训活动。目前,已有数千名“非遗小卫士”活跃在宁波的非遗保护领域。他们是“非遗”传承的未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