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留住岁月沉淀下来的精美

中国宁波网·活动平台 来源: 中国宁波网  发布时间: 14年01月02日 09:47

“非遗”保护:留住岁月沉淀下来的精美

奉化布龙传承人陈行国向“非遗小卫士”传授技艺

“非遗”保护:留住岁月沉淀下来的精美

“非遗课堂”上印尼学生学做风筝

“非遗”保护:留住岁月沉淀下来的精美

“非遗课堂”上市民学习金银彩绣

“非遗”保护:留住岁月沉淀下来的精美

四明内家拳传承人夏宝峰向学生传授拳艺

“非遗”保护:留住岁月沉淀下来的精美

端午节市民学习面塑技艺

周燕波/文

一段哀婉动人的戏曲,流淌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血脉;一件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闪烁着华夏儿女创造社会文明的灵慧之光;一种相传几百年的民情风俗,则是我们先祖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梳理、规范出来的礼仪程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珍宝俯拾皆是。同样,在宁波这块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东南宝地上,也孕育了众多的文化明珠:金银彩绣、朱金漆木雕、十里红妆、泥金彩漆、宁波走书、宁海平调、奉化布龙、余姚土布……据市文化馆资料显示,全市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21项,省级“非遗”79项,市级“非遗”179项,县级“非遗”520多项。它们构筑起一座璀璨夺目的宁波文化宝库。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主编高小康在一次“非遗”研讨会上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的,其实是一种精美的生活。非遗保护的是人的技艺、手工的技艺、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情趣,也就是保存过去生活中的那种精美,那种生态。”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同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实施。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宁波的“非遗”保护也同样走过十年历程。市文化馆副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孔燕感叹道:“十年前,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连我对‘非遗’这个名词,也是感到十分陌生,感觉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来好拗口。可是如今,大家说起‘非遗’就感到非常自然、熟悉了,不会再感到那么陌生、疏远了。”从孔燕的话语中也可以侧面了解到,这十年来通过各级文化、教育部门、民间社团及传承人的共同努力,“非遗”———这个在十年前对国人而言显得十分陌生而费解的词汇,如今正逐渐从专家学者的书籍讲卷中走向社会,融入百姓的寻常生活……

“非遗”展会:

让百姓重温过往岁月

2013年10月5日,在新开业的宁波文化广场,由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主办的“首届阿拉非遗汇”拉开帷幕。这是一场向市民集中展示优秀“非遗”项目的文化盛会,舞龙舞狮的来了,摔跤木偶戏来了,还有慈城的水磨年糕、宁波的缸鸭狗汤团、杭州的张小泉剪刀和王星记扇子……这些传承百年的老字号也来了!看着这一幕幕小时候曾经那么熟悉、亲切的场景,很多人似乎感觉时光倒流,又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重温了儿时生活的记忆。

当天,在文化广场上,天空不时地飘洒着丝丝细雨,可初秋的寒意仍挡不住汹涌而来的热情市民。观众一边看一边啧啧称奇。很多孩子看着那些造型可爱、栩栩如生的手工玩具,忍不住手痒痒,跟着传承人学起了制作纸风车、捏面人、棕叶编动物这些传统手工活。也有一些市民体验了一把做年糕、磨米粉等民俗活动的乐趣。一些上年纪的市民感叹道:这些都是老底子的宁波风俗啊!

孔燕介绍说,为了让市民有更多机会享受这样的“非遗”文化盛宴,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等部门借庆祝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日等机会来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开辟老百姓接触“非遗”、亲近“非遗”的多种通道。比如,春节、元宵节推出猜灯谜活动;清明节推出做风筝、放风筝活动;端午节推出包粽子、做香袋活动;中秋节推出曲艺专场演出等。通过这些主题活动,“非遗”传承人借机与广大市民拉近距离,向普通市民展示或传授技艺。文化的传承,心灵的滋养,情感的交流,就在这样一场场的“非遗”盛会中得到体现。

在2013年的端午小长假里,江北万达广场人气暴涨,一场以“品味端午,传承文明”为主题的端午节活动,让20余万市民再次感受了宁波“非遗”的魅力。下午2点的演出,满头银丝的老先生、老太太从中午12点开始就坐在台下等候,舍不得离开一步。好多观众表示,能在家门口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地方戏,这样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前来表演的戏曲传承人也被观众的热情所感染,演得格外认真、投入。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卓栋 ]

相关新闻

甬城活动

更多

优惠折扣

更多

宁波影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