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寺大殿建成千年纪念碑揭幕

中国宁波网·活动平台 来源: 中国宁波网  发布时间: 13年12月09日 09:16

保国寺大殿建成千年纪念碑揭幕

人们争睹千年纪念碑文

中国宁波网讯 昨天上午,在雄浑的古乐声中,保国寺大殿建成千年纪念碑揭幕。千名文化志愿者饱含深情地朗诵碑文,为这个千年“老人”祝寿。

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见证宁波文明辉煌的保国寺大殿,是现存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木结构建筑,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建筑遗产之一。

“四明有山,名曰灵山,初有骠骑将军庙……”保国寺大殿建成千年纪念碑文由98岁高龄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撰写,由甬籍著名书法家、93岁高龄的高式熊先生书丹后勒石刻碑。

上世纪80年代初,饶老造访宁波时就瞻仰了保国寺,并在北宋大殿内流连忘返,印象十分深刻。此次受邀撰写“保国寺大殿建成千年纪念碑文”,饶老欣然应允,并把他对保国寺大殿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和保护历程的深入了解融于笔端。在这篇近千字的古文体铭文中,饶老还高度评价了保国寺多年以来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于连先生也参加了昨天的揭幕仪式。他表示,保国寺大殿这一北宋木结构建筑代表了世界范围内木结构文化遗产的骄傲。同时,他也肯定了保国寺的保护工作,“保国寺大殿的保护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和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提倡的原则。”

揭幕仪式结束后,保国寺大殿建成千年纪念碑将作为一项永久性的博物馆人文景观伫立于保国寺内。

千年纪念碑全文

四明有山,名曰灵山,初有骠骑将军庙,故又名骠骑山。山上有峰,名曰象峰,其间有寺,后汉时名曰灵山寺,则释教或已入浙东矣,然终不可考。至唐会昌灭佛,寺遂圮废。尔后广明元年明州国宁寺僧可恭求复,僖宗感其至诚,乃赐紫衣,并敕赐寺额曰保国,此其今名之由来也。

保国寺于北宋间有名僧德贤、德诚等,尝重建大雄宝殿,以中兴寺运,旧志云:“星斗昂拱,结构甚奇,为四明诸刹之冠”,盖指此也。其时在大中祥符六年,迄今适已千年矣。

世道千年,沧桑变幻,莫可名状者,不知几许,而旧时胜迹,淹埋倾颓者,又何止万千,此中盖多天意人力,互为因果,亦未可尽说。今保国寺大殿,梵音早已渺远,檀香久未缭绕;建国以来,已发展为古建筑博物馆,此所谓因时因事而制宜,自有客观必然之道也。今寺内中轴线,皆历代旧构,而宋代大殿居其要中,无非千载因缘所系,益以结构相对完整,几无残缺耗损之处,亦不可谓不奇,其间固多有人为之努力,想亦不乏天道酬勤之应验;盖天人互益,实乃中华文化之精萃也。

大殿建筑,名闻遐迩,今得以垂范千古,足以映衬盛世;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窦学智、戚德耀、方长源等发现在先,稍后乃有著名古建筑园林学家刘敦桢、陈从周二教授论证为北宋之木结构殿宇,自此乃成定论,诸先生之功莫大焉。殿之古构,首以无梁见称,而实以镂空之藻井及天花等遮掩之,全殿竟无一落钉之迹,奇技巧思,乃至于斯,力学与美学浑一,后世观者无不赞叹。至若殿内前槽横置斗八藻井者三,或乃吾国最早之例;殿内外用两周辅作,外低内高,正合《营造法式》五等材之意。前檐阑额两端入柱处带有卷杀,亦宋代建筑中唯一吻合《法式》者。

余廿九年前尝登保国寺,流连于大殿者良久。而建国之后,开放以来,政府尽力保全,其功绩尤可感佩。保国寺宋治平间尝名精进院,盖取台教修行五法中之精进义也。《无量寿经》云“志愿无倦”,谨以此与四明诸君子共勉。是为记。

潮安九十八叟饶宗颐撰,门人鄞县郑炜明助撰。鄞县九十三叟高式熊书。

记者 梅薇/文 胡龙召/摄

[责任编辑: 陈慧慧 ]

相关新闻

甬城活动

更多

优惠折扣

更多

宁波影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