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春盘贺新春蛇年蛇符话金蛇 老宁波过年旧俗

中国宁波网·活动平台 来源: 中国宁波网  发布时间: 13年02月04日 09:31

贴春联

清代宁波元日的民俗活动往往持续数日。沈松的诗《丙年元旦》描述了宁海人过春节的习俗:“晓日瞳瞳律转春,一年喜事志元辰。桃符偏向门前著,椒酒先从长老巡。村妇竞争涂粉艳,儿童欢道着衣新。闲身翻觉匆忙甚,勉作寻常贺岁人。”“桃符”:春节各家门口贴的春联。除夕这天大门要贴门神,门神画有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也有画钟馗的。用吉祥如意之言、祈祷祝颂之语,写春联、贴门对。近代宁波名医范文甫在除旧迎新之际,铺纸泼墨撰书春联,一幅贴于自家大门上,曰:“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另一幅挂在自己卧室门上,曰:“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范医师的春联体现了主人“舍小我、为大家”的道德境界。有些人家还要在客厅、书房、厨房甚至猪圈张贴春联。大户望族还要在门口悬挂红灯笼或纱灯。

贺年名片

余姚人翁忠锡《姚江竹枝词》:“拜岁衣冠类转蓬,门题粉字姓名通。年来年例都更改,墨印鲜明片纸红。”记载了清朝末年宁波人过年互相递贺年名片的习俗。贺年名片多用红笺,讲究的名片,还要用泥金书写,比之早先竹木制成的“谒”、“刺”、“帖”尊贵,也便于携带。贺年名片用红纸印制,形制为长方形,一般长七寸、宽三寸,名片上刻印“新年之喜”、“祝贺新春”等春节喜庆词语,受赠人、落款,留待使用时临时根据拜访对象书写,因人制宜,因情制宜,写些相关文辞,如对方的表字、辈分以及其敬称,还要写上“某某顿首”字样,并填写赠送者的姓名、身份。有的还会注明详细地址,加写个人简况,有的附有短语,如“请安谢步”,表示只为问候而来,勿烦主人回访。在官场,官小的使用较大的名片以示谦恭,官大的使用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

在清代宁波,贺年名片由人或步行、或乘车马送达。贵者富者派公差送达,商贾望族差佣人,文人学士遣书童,普通百姓委托民信局信差去送。有些大户人家,因前来送贺年名片的实在太多,迎来送往,应接不暇,为省事起见,就在门外挂个箱子接受各方投送,为图吉利,称之为“接福”。也有的在家门口挂个红纸袋接受贺年名帖,称“门簿”。送贺年名片的因路途远、数量大、时间紧,往往仅在对方大门外喊几声,有主人出来接固然好,下人来接也可以,一般将贺年名片投入箱内便匆匆离去,待主人应声出门,早已不见了送贺年名片者的踪影,因此贺年名片还博得个雅号,叫“飞帖”。

贺年名片兼具贺年卡与名片的双重功能,使用时间在春节前后。此后虽然改了叫法,但过年送“贺年卡”习俗却沿袭了下来,只是纸质、图案、内容等有所改进罢了。

做春盘

“元日”节近立春,将荠菜、萝卜、韭黄等簇盘为食,卷成薄饼,叫“荷叶饼”,用以“咬”春,称“春盘”。宋代鄞县陈允平词《红林擒近》“呼童翦韭,和冰先荐春盘。怕东风吹散,留尊待月,倚阑莫惜今夜看。”雍正《慈溪县志·风俗》也说:“四时之序,首重元日。晨兴设香烛。男女礼服,拜上下神祗,陈果饼,悬遗像,以奉其祖先,往来庆贺,五日乃止,家中具春盘,以相延款”。所谓“春盘”,《四时宝镜》说“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

道光《象山县志·风俗·岁时俗尚》:“立春先一日,邑令以仗迎春于东郊。至日,祭勾芒神,试耕种,各家作春盘、春饼,饮春酒。至日,鞭土牛,颁春于士大夫。”

光绪《奉化县志·风俗》:“立春前一日,邑会同各官以彩仗迎春于东郊。次日,祭芒神,鞭土牛,各家祀太岁作春盘,饮春酒,谓之接春。”宁波民间各家做春盘、春饼,还饮春酒。岁月流逝,当年的“春盘”已逐渐演变为今日的“春卷”了。

蛇崇拜

宁波地处古越国属地,云蒸霞蔚,湿气蒸腾,蛇虫出没。无足而行的蛇,生命力超强,宁波先民敬畏莫名,尊为蛇神。《山海经》中各式各样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龙身。蛇为越人图腾,据《山海经·海内经》载:灵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蝡蛇,木食。”《山海经·东山经》:“末涂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其中,多倏鳙,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山海经》:“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栗广之野,即广袤的南国。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吕氏春秋·恃君》中提到“百越”,高诱注:“越有百种”。《说文解字》:“东南越,蛇种”,反映越人视蛇为氏族的始祖,受到供奉。

七千年前河姆渡人使用过的陶器上,就有如漩涡纹似蛇的盘曲状、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状等蛇的变形纹饰出现。按理说,地处水草丰茂的沼泽地的河姆渡,适宜蛇类快速繁殖,可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骨达万件,计61种禽鱼鸟兽遗骸之中,并有被击碎的状况,唯独不见蛇的遗骨。这表明河姆渡人禁食蛇肉,这一习俗折射了古越人对蛇的崇拜。在奉化名山后遗址出土的豆片和陶片上也有蛇图案的发现。河姆渡时期水稻种植已成片,除水旱虫灾之外,田鼠是危害稻谷的主要动物,稻农对猖獗的鼠害防不胜防,满田乱窜的田鼠难以捕捉,而蛇恰恰是鼠类的天敌,这或许是越人蛇崇拜的起因。

照蛇虫

宁波老话“正月十四照蛇虫”,宁波古代先民以为万物有灵,在他们的想象中,不仅山林中有山神、山鬼,川泽中有水神,就连房前、屋后、门梁、天井、灶台、厕所、畜圈、水井等,神也无所不在,而与人休戚相关的是那些隐藏在生活设施里的神,凡家中人生病,年成不顺,或出现某种灾殃症候,老百姓都以为是这些神在冥冥中使然,遂有“照蛇虫”一类的习俗,用以扶正祛邪、镇妖降魔、祈福纳祥。

在正月十四试灯夜,宁波城区、鄞县一带有“照蛇虫”的风俗。一到晚上,小孩手提彩纸扎成的兔灯、鲤鱼灯、白象灯,去照屋角、墙脚、门后、灶下、天井、缸缝等阴暗处,一人拿“被搳”(宁波话,也称“被甩”,藤条所制,晒棉被时拍打用),一边用被搳作驱赶状,一边嘴里吆喝:“十四夜,照蛇虫;拕竹爿,到处捅,角头角尾都赶遍;蛇虫有,啪打杀;蛇虫没,啪踏杀;嗬去嗬去,赶到茅山吃草丛!扁担头抽芽,草籽头开花!”茅山是鄞县姜山镇境内的道教名山,相传东周鬼谷子的徒弟茅盈、茅衷、茅固“三茅”曾在此炼丹修道,故称“茅山”。其实“照蛇虫”以吓唬为主,并不是把蛇虫赶尽杀绝,“赶到茅山吃草丛”,含有让蛇得道成仙的意味。

是夜,北仑、余姚一带农家要火烧田间园圃,名曰“烧蝗虫”。等到天色将暗未暗之际,男孩们就开始用火烧田塍茅草,焚烧塘边的芦苇,或用自家的麻秆、麦草、稻草、竹梢等扎一个火把,在田野上边跑边烧,埭埭田塍干草着火,霎时,田野间火龙腾飞,称为“燂火龙”。男孩高喊:“哗啦嗬———!哗啦嗬———!哗啦嗬嗬嗬嗬嗬———!”此时,田畴陇亩间,熏烟四起,火光处处,喊声悠扬。据说,春天将至,田间各种害虫开始繁殖,“照蛇虫”可以烧死虫卵,预防虫害,驱除蝗虫,积灰肥田,保佑新年丰收。

按老规矩,照完“蛇虫”后要将灯挂于醒目处,相传早期的元宵灯会就是这样逐步形成的。

 

[责任编辑: 陈慧慧 ]

相关新闻

甬城活动

更多

优惠折扣

更多

宁波影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