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峰昨天亮相甬城。记者 胡龙召 摄
记者 梅薇 通讯员 金慧君
当高雅艺术邂逅民间艺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舞台剧《鄞地九歌》就做出了这么一个全新的尝试。用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的话说,那是“让高雅艺术接地气,让群众文化上殿堂”。
今天晚上,由中央歌剧院和鄞州区政府携手打造的大型音乐诗画舞台剧《鄞地九歌》在鄞州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这是《鄞地九歌》进京展演后,首次回家“省亲”。
为鄞州量身定做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歌剧阳春白雪,对普通观众而言,似乎总有些遥远。但是,昨天俞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连连摆手,“我们这出歌剧,讲的就是鄞州老百姓身边的事,身边的历史,不怕老百姓看不懂。”
为了证实自己这一观点,生于鄞州的俞峰甚至搬出了自己的父母,“我们彩排时,我特地把父母接到北京。他们看了后,很感动,并表示,对鄞州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事实上,《鄞地九歌》是为鄞州量身定做的,以鄞州的历史、故事为元素,用九个精彩的歌剧故事,立体而形象地展示了鄞州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当代亮丽风貌。俞峰告诉记者,在排练过程中,演员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俞院长,您家乡人民真了不起!”俞峰坦言,“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就会升腾起一种自豪感。”
《鄞地九歌》在北京演出时获得很大成功,文化部部长、副部长也纷纷批示肯定。俞峰表示,鄞州有2000多年的历史,格外令人瞩目,“我们该为传播鄞州的地域文化尽一份力。”
融入宁波元素
“通俗地讲,这部舞台剧就是以歌剧为底子。”尽管以歌剧为底子,但《鄞地九歌》称不上传统意义上的歌剧,“我们在其中融入了越剧、走书、马灯调等宁波元素。”
“走书是宁波的一大特色。”尽管离乡多年,但俞峰对走书仍印象深刻,“我们请了民间艺人,在《秦置县》这一篇章中,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宁波走书,一分半钟,恰到好处。”
早年,宁波籍在上海第一个买办、定海人穆炳元曾用宁波话注音英语,编成了一首《洋泾浜英文歌谣》。“来叫克姆(come)去叫戈(go),一元洋钱混淘萝(one dol-lar)”,这样的细节也被用到了《宁波商帮》的篇章中。
“在《宁波商帮》中,我们让演员学宁波话。”俞峰乡音未改,讲到动情处,还会冒出几句贼骨铁硬的宁波话。
道具装了七个集装箱
《鄞地九歌》中,《秦置县》、《唐治水》、《宋兴学》、《千年梁祝》、《热血家国》、《宁波商帮》、《贝母花开》、《农民创世纪》、《蝶变新鄞州》,九个故事,一气呵成,用俞峰的话说,“就像一部连续剧。”
因为中间没有停顿,对布景要求也很高,让俞峰得意的是,“每个场景的置换几乎天衣无缝。”
“光我们的道具,就装了整整七个集装箱,那可都是9.6米集装箱车啊!”俞峰脸上露出夸张的表情。
此次演出,中央歌剧院歌剧团、合唱团、交响乐团和舞台美术制作中心的250名成员与鄞州星光艺术团、民间艺人和群众演员共同完成,“我们上个月25日就开始布景,因为舞台不够大,我们还拆了两排座位。”俞峰说,这样做,就是希望给观众最好的视觉享受。当然,俞峰也有“私心”,“我的心愿就是通过这么一场演出,能让观众更加了解鄞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