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城区古运河南崖的竹竿巷,是自元代京杭运河发展起来的一条商业街。(周建平摄于2014年5月12日)
记者李臻
前、昨两天,《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第八站来到了山东济宁,济宁以“孔孟之乡”著称于世,历史上还有“运河之都”的美誉。在两天的时间里,记者在济宁的城市乡间穿梭寻觅,看到的是一幅古色生香的济宁运河图卷。
特殊地理位置获“运河之都”美誉
济宁历史悠久,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和子思五大圣人的故乡。
济宁运河始于元代,纵贯济宁境内。由于济宁段运河处在黄河、运河两河交汇之处和中国大运河京杭运河段的高点地段,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济宁带来了“运河之都”的美誉。
元明清三个朝代都把治理运河的重点放在了济宁,不断派高官重臣及著名水利专家到济宁掌管河道总督衙门等机构治理运河,赫赫有名的林则徐也曾在济宁当过河道总督。此外,济宁还是运河河道管理系统的中心和漕运的转运中心。
记者昨日终于在济宁见到了通航中的运河,见识到了在运河中行进的浩浩荡荡的船队。目前,中国大运河通航北面的起点就在济宁,往南开始运河才真正发挥了它的通航运输功能,这才是真正的“运”河。大量来自山东、山西、河北的煤炭在济宁上船后,被源源不断地运到江南,解决南方的能源问题。
竹竿巷与南旺镇见证往昔繁华商贸
在元明清时期,济宁的漕运业十分发达,也带动了当地商业贸易的繁荣,当时的济宁是最繁忙的大码头和山东最大货物的集散中心;清朝时,因市场繁荣,年营业额超过亿两白银。河道帆樯如林,两岸货堆如山,街面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岸边码头停泊南来北往的船只,人们可以买到南北出产的各类货物和地方特产。
如今,在济宁市区运河边的竹竿巷尚保留当年的依稀繁华旧影。旧时的竹竿巷是济宁手工业最集中、商业最繁荣的地段。走在今日的竹竿巷中,老字号仍林立,还可见到编竹器、戗菜刀等传统手艺。“我十几岁开始就做这行,是家里传下的手艺。”在巷口,张罗匠厨具百货店的老板张步财正在用竹子编织蒸笼,手法非常娴熟。
说起竹竿巷往昔的繁华,60岁的张步财满脸自豪。原来,江北不产竹,元代开通运河之后,浙江的毛竹、篙竹等都由运河向北方贩运,多在济宁上岸交易,竹编工匠也随之上岸谋生。竹器行在运河沿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很快竹竿巷就发展成为山东最大的竹器市场。
在微山县,有一座全国独一无二的古镇,也同样见证了运河带来的繁华商贸,这座古镇名为南阳。当记者乘船登岸时,不禁为之惊艳。“这样的古镇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首先是因为它就是一座岛,四面环水;其次,它有2000多年历史;最重要的是,大运河穿镇而过。”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刘迎水介绍说,“在明清时,南来北往的船只必须要在这里停留,因此这里很繁华,显赫一时,被称为运河四大古镇之一(另外3个分别为扬州、镇江和夏镇)。”
南旺水利枢纽大运河的命脉
大运河上有一项让今天的我们都叹为观止的水利工程———南旺的分水枢纽工程,这是中国大运河的核心工程,被誉为“大运河的命脉”,在世界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此,记者赶赴位于汶上县南旺镇的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
走在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河道遗址上,极目望去,这个曾经蔚为壮观的大运河分水口,河道仍存,但水已干涸,只剩下长满青草的河床,默默静守的分水龙王庙遗址和镇水兽了。
“南旺是整段大运河的最高点,被称为‘水脊’,海拔高度为39米,这里的地势分别比南北临近河段要高出30到50米。”汶上县文物旅游局文物科科长刘建康指着一张南旺分水示意图向记者介绍道,“这样的地势使得南来北往的船只到了南旺,都不得不卸载停航,影响了大运河漕运的全线贯通。”
为解决这个难题,明朝初期,工部尚书宋礼采纳汶上民间水利家白英的建议,在戴村筑坝引水,使得汶水西行,从南旺进入运河,七分向北流,三分向南流,于是便有了大汶河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说法。此后建龙王庙于分水处,称为“分水龙王庙”。
“南旺通则运河通,这句话足以说明南旺水利枢纽的重要性。”刘建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