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眉垂睫的依依凝视——李期慈的微雕世界

中国宁波网·活动平台 来源: 中国宁波网  发布时间: 14年04月08日 08:55

低眉垂睫的依依凝视——李期慈的微雕世界

1.48厘米长的小提琴微雕作品上,雕刻了50位音乐家的头像,每一根琴弦都是活动的。曾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低眉垂睫的依依凝视——李期慈的微雕世界

在8倍放大镜下,才能进入微雕的艺术世界。

低眉垂睫的依依凝视——李期慈的微雕世界

李期慈的微雕作品《八骏图》。

宁波有这样一位奇人,他能把山川人物都镌刻到米粒大小的象牙里。宇宙大千,仿佛都在他低眉垂睫的依依凝视下,也轻盈跃动在他嫣然多彩的心间。

他就是李期慈。

很想知道,他究竟有怎样澄澈的眼睛,和一双怎样灵巧的手?

见到他,是在一个暖春的午后。他慈眉善目,言语不多。细看他的手掌,皮肤粗糙,指关节骨骼粗大,与一般男人的双手无异。他的眼睛倒是与正常人不太一样,却不是什么火眼金睛,而是右眼近视400度,左眼正常。

这个马年春天,李期慈刚完成了一件新作,他在只有米粒大小的象牙片上,精雕出徐悲鸿的名作《八骏图》。在8倍的放大镜下,八匹骏马昂首驰骋,气魄飞扬,让人叹为观止。

记者 陈也喆/文 记者 王 鹏/摄

●人物名片

李期慈,1945年12月生于浙江余姚。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精微艺术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业人员、宁波市劳动模范、十佳民间艺术家、宁波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他自幼酷爱金石书画,1977年起专攻微型雕刻艺术,作品曾获美国发明家年会特殊成就大奖,曾创世界吉尼斯纪录。微雕代表作品:《美国历任总统三十九位肖像》、《世界文化名人一百位肖像》、四分之一米粒大的立体阿弥陀佛坐像等。他还曾为邵逸夫、包玉刚等十多位海内外名人刻画微雕肖像。

1

外婆家的阁楼

中国的微雕艺术,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刻在动物甲骨上的卜辞,要用5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看清。战国时小如稻谷的玺印,唐朝时刻在笔杆上的《从军行》、明代王叔远的《核舟记》,都是传世的微雕名作。

微雕考量的素来不是手上的技术活,而是心尖上的活。这幽微世界里的心境,往往在雕刻功夫之外,它关乎绘画,关乎雕塑,关乎各种艺术,也关乎人类最本真的感情。

李期慈的童年,几乎是在外婆家的阁楼上度过的。青石砌墙,瓦面楼房,一把细长狭窄的木梯子是通往阁楼的唯一通道。阁楼上是早已过世的外公留下来的东西。

他的外公生前是位老师,酷爱诗画琴墨,遗留下很多书籍和乐器。那些经年累月积满灰尘的二胡、琵琶、三弦是他童年时代的玩具。

琴弦已断,琴面破败,琴身沾尘。他轻轻地擦拭、修补,用细棉线代替琴弦,竟然也能拉出几分粗哑的旋律。

阁楼上还有古代名家字帖、芥子园画谱。年幼的李期慈,就拿起随手捡来的木炭棒,在墙上到处涂鸦。小小的他忽然明白,原来梅兰竹菊是这样画的,流泉瀑布是这样画的……他把整整一面墙都当作画本,恣意地挥洒着。

一开始,外婆天天用湿抹布擦去那些乌七八糟的炭墨,后来,她觉得小外孙画得越来越逼真,反倒不舍得擦去了。

上学之后,李期慈开始学着画油画。那时候条件差,买不到颜料,他用墨水蘸点牙膏当作黑色颜料。而全校的黑板报插图全由他一个人包揽下来。

18岁时,他和同学一起到余姚中学的胡匡一老师家学美术和书法。胡匡一是当地知名的国画家,曾应邀在日本开办个人画展。胡匡一老师系统地教李期慈如何画山水花鸟,如何将钟灵毓秀的自然造化流泻于纸上。

高三时,李期慈单攻素描,画石膏像、静物,还找了当时浙江美院的老师辅导。“老师们都说我的临摹能力特别强,这个实在也讲不出原因。”他搔了搔头皮。

然而,富有美术天赋、一心想考美院的他,却在毕业那年碰到挫折———高考制度取消了。

2

象牙雕成一把小提琴

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当梦想在残酷的现实中湮灭,李期慈唯有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埋头于艺术的世界。

那段时间,他几乎什么都不做,废寝忘食地画着。他突然领悟,自己能全力主宰的,也许只有手中的画笔,他能恣意描绘的蓝图,也只有案桌上铺开的宣纸。

画得累了,李期慈就斜倚在窗边拉一会儿小提琴。小提琴是他花24元买的,他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全拿出来还不够,母亲又添了几块钱才凑齐。那个时候的24元,相当于一个普通人的月收入,可以够全家吃三年的青菜。

同学和老师来看他,他也只是忧郁地拉着小提琴。他最爱的是那时候风靡一时的《梁祝》,悠扬柔情,如泣如诉的旋律,像是对那段灰暗青春的伴奏。

后来,李期慈专注于微雕,用象牙雕成小提琴的样子,1.48厘米长,立体镂空,每一根琴弦都是活动的。他还在上面雕刻了50位世界著名音乐家的肖像,上了颜色,完全按真人的比例刻画。这,听上去就觉得不可思议。就是这件稀世之作,后来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对李期慈而言,这部作品就是对那段岁月的回望,是自己青春年华的凝结。有人曾想高价收藏,他至今不舍割爱。且不说制作时的繁琐费力,单是他倾注的情感与心血,就无法重来一次。他只想留给自己珍藏和回味。

3

在手表发条上“做文章”

1970年,25岁的李期慈下乡到余姚老方桥镇当农民。看着他文绉绉的样子,又整晚趴在桌上画个不停,领导便派他去小学上美术课。当了美术老师,能一下午不干活,又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李期慈的心里乐开了花。

后来,余姚开了个展览馆,领导建议他去画一些农业宣传画。宣传画本身没艺术价值并不高,但李期慈在那里遇到了浙江美院的雕塑家唐澄波教授。

在唐教授那里,他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古代雕塑和西方雕塑的知识。他还试着雕刻大舅子的头像,妻子和岳父大人看后大为欢心。

与唐教授的相遇,不知是不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安排,李期慈原本就对绘画感很强的雕塑情有独钟。每到一处,他总会观摩当地的佛像、壁画,连地摊上的雕刻工艺品也不放过。看得多了,心里便有所偏好。李期慈偏爱立体感很强的小型鼎形、扇形、心形、琴形的造型,古色古香,又精巧别致。

知青回城那一年,李期慈被安排到余姚手表零件厂工作。听上去,这是一个与艺术不沾边的职业。然而,就在那里,他找到了一辈子为之倾心的东西。

那时,厂里生产的手表发条需要刻制商标。手表发条是用来调整时间的,只有未发胀的绿豆那么大。在这上面刻图案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厂领导找遍余姚的老技工,无人敢接这个活。李期慈主动请缨,因为有雕塑功底,又耐得住性子,半个月后,这项技术难题便被他攻克。

有一天,李期慈突发奇想,既然可以在钢材上刻图案,那么,在较之钢材松软许多的象牙上雕刻,应该也不是一件难事。

当他在米粒大小的象牙上刻出李白的《静夜思》时,妻子鼓励他写信给宁波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杨古城。也是凑巧,当年,杨古城先生正准备参加中日友好交流活动,想寻找一些礼物相赠。看到他的微雕作品不禁拍案叫绝,当即让他刻了6件作品,赠送给日本友人。

第一次尝试就得到了肯定的李期慈,愈发不可收拾地一头扎进微雕的世界里……

4

一盏孤灯到天明

夜深人静,一轮明月,一盏孤灯,这是李期慈创作的佳境。各种形状的锉刀,一把镊子钳,一个8倍的放大镜,这是他所有的工具。为了一气呵成,他经常从半夜刻到天明。

微雕的用刀很考究,太粗的不能用,磨得太细,又容易折断。用力也很讲究,手上的劲要均匀,太轻刻不出东西,太重不是刀断,就是象牙裂。这中间的轻重缓急,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微雕因其精细,对材质要求很高,尤其是石材质地,要求绝对精纯,容不得有半点砂格和半丝裂纹。有意思的是,李期慈所用的象牙并不是高价买来的,而是从祖传的象牙筷上磨下来的。三十多年来,竟用掉了十几双筷子。

创作微雕时,李期慈一般不用放大镜。他的眼睛跟一般人不太一样,右眼有400度的近视,左眼视力正常。看远的东西,就借助左眼,可以看到很远。想看近的东西,就用右眼。就像照相机上的变焦镜头,近景用近镜头,远景用远镜头,两只眼睛恣意调节,将心里所想幻化成刀下幽微的痕迹。

微雕时的心境也很微妙。心思要纤细如发,又要心静如水。除了脑海中的画,什么都不能想。每次下刀前,他总要“入静”半小时,让自己的心慢慢地沉入静谧的氛围。

有时候,不经意间的指甲摩擦,都会损毁作品。所以,心情郁结的时候不能刻,咳嗽的时候不能刻,状态不好的时候也不能刻。

“微雕最好的状态,其实是闭着眼睛都能刻,画在心中。”李期慈说。

有一次,李期慈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做了个微雕,原本为了固定,象牙需要用胶水固定在木板上。完成后,要用小刀把它撬下来。那一次,用力过猛,米粒大的象牙掉到地上,滚落进了老旧的地板缝里,再也找不到了。

还有几次,刻到最后一步的时候,他的手一抖,线条刻歪了,前功尽弃。碰到这些状况,李期慈不愠也不恼,“就当是练练手。”他的心态真的是极好的。

李期慈热衷于微雕,却没有把它当做生财之道。

“很多人想买我的作品,可是我只卖给会欣赏的人。这么多年来,我卖得很少,定的价位也不高,只卖几千元。对于心爱的作品,再高的价钱我也不卖。因为我喜爱微雕胜过一切。”

如今,李期慈成为微雕的非遗传承人,常常有人慕名上门请教,他毫不保留,倾囊相传。“微雕其实没什么经验之谈,简单来讲,首先要有书法美术的功底,其次要有雕刻的功夫,但最重要的是细心和毅力,以及那颗不受外界诱惑的心。”

[责任编辑: 张卓栋 ]

相关新闻

甬城活动

更多

优惠折扣

更多

宁波影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