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
锣鼓一响 半城人心浮动
民谚说:白相城隍庙。城隍庙丰富多彩的市井民俗风情,曾经是宁波百姓挥之不去的留恋和美好的人生记忆。
上月,我市面向全国征集城隍庙展陈设计方案。要展览陈列些什么?明确要有“城隍庙的文化展示和民俗文化活动体验,还要结合文化旅游”。
“听闻城隍庙改造扩大之后,要搞展陈,要加强民俗色彩,这是我们这辈人所十分希望的,因为可以重拾儿时温馨的旧梦了。”70多岁的“老宁波”林宇镇说道。去城隍庙看戏、听说书、品传统小吃,是老底子宁波人儿时最爱做的事。“锣鼓响,脚底痒”,城隍庙的锣鼓一响,半个宁波城里就人心浮动,乐在其中。
据《鄞县通志》记载:“邑中之戏多演于郡邑两庙中。”而且不演则罢,一演就是日夜连台,经旬不息。据《宁波市志》记载,民国初期,曾在宁波的京、昆、徽、甬等戏班就有二十余家之多。京津沪名伶中盖叫天、麒麟童等多次登台献艺演出。
在现在六十岁以上一代人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可能要数在大香炉边上说书卖梨膏糖的“小热昏”了,他说的《平阳传》让人百听不厌。也有不少小学生因迷恋听书而荒废学业的,因此,在许多母亲心中,“小热昏”被看成最可恨和最该死的家伙。
年纪稍大的则喜欢去后大殿听书。“当年张少策讲的评书《水浒》,许斌章的宁波走书《白鹤图》等都曾在城隍庙红极一时。陈莲卿、朱桂英等也都有自己的一批书迷。”林宇镇老先生津津乐道地回忆道。而若要更高级一点的玩乐就去买张票,到西边的“郡庙书剧场”去看宁波滩簧。“郡庙书剧场”后来改名为“民乐剧场”。滩簧也发展成了甬剧。
“城隍庙区域应以老城隍庙为核心,恢复建筑原貌,重塑神像,复兴传统信仰、民间娱乐活动。以老城隍庙民俗文化为辐射,形成一个庙会活动广场。”裘燕萍建议道。
商缘
复兴“商贩辐辏、百业杂陈”
有人曾著文认为,中国早期商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缘于庙会的兴起和盛行。也有宁波专家表示,城隍庙应该算得上是宁波历史上最早最大的商业市场。
明初,城隍庙迁移今址之后,原来已是商贾云集的“前寺大街”更见繁华,遂改“新寺大街”为“郡庙前街”。
据史料介绍,当年的城隍庙,庙内庙外,廊前檐下,坐商行贩摩肩接踵,设座摆摊,琳琅满目。由于庙内“商贩辐辏,百业杂陈”而不堪容纳,因此,原来建在中间的大门都被迫向南外移,由此可见当时庙内商业之盛。
城隍庙这种百业汇聚、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自明初至近代历久未衰,直至解放前后,它仍是宁波城中最大的商旅去处。城隍庙以黄金、小吃和小百货作为三大支柱进行特色经营,货品繁杂奇巧,独有风情。
此外,书画古玩曾是城隍庙经营的一大亮点。传说清末国画大师任伯年年轻时,即以其字“小楼”为号在城隍庙卖过画。
“千百年来,只有城隍庙才能如此全面生动地反映出宁波经济与文化共荣共生的景象,但在现代市场经济土壤里,老庙一部分优势已无奈成为‘短板’,它在现代化市场中相形见绌的情势,已成不争的现实。时代和社会在发展,对于城隍庙曾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到了进行重新解读与审视的时候了。”曾多年在城隍庙商城担任高层职务的林宇镇对此有几分无奈。
眼下,“城隍庙区域改造提升项目”已经上马,重点将做好郡庙的历史文化保护与未来功能定位和形象的复兴规划。恢复历史,还庙于民,在不断跨越自己历史的新起点上,城隍庙重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