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康年轻时练武:扑步挂枪。
与谢晋导演(左)一起。
金元康近照。记者 王鹏 摄
他用ipad,发微信,传照片,得心应手;他拍微电影,演男主角,刚获宁波市首届微电影大赛银奖;他在寒冬的早晨,穿着真丝的武术服打少林拳。也许你认为他是个爱玩的潮男,或是个文艺青年。
年轻时,他长得像《山楂树之恋》里的窦骁,如今,他红光满面地坐在记者面前,上穿蓝色羽绒服,下着贴身牛仔裤,身材颀长匀称,吐字干脆,思路清晰,腰杆挺拔,依旧是个五官标致的帅哥模样。猜他50岁,都觉得说老了。事实上,你一定不相信,他已经是个年近八旬的老人。
他的伯父是宁波金宅的主人、民国著名实业家金廷荪;他跟谢晋是多年的好友,多部影视剧中都有他的身影;他的摄影作品屡屡获奖;他在武术上的造诣也令人称奇。
他是金元康。
记者 陈也喆/文
少年习武
上世纪40年代,宁波金宅。
清水墙,月洞门,西式石库门,门楣上的浮雕做工考究,雕梁画栋又简约淡雅。这三栋中西合璧的大宅显得自成一派。这是金廷荪的府邸。那个年代,很多在上海滩发家致富的宁波商人荣返故里,都会把上海滩风靡一时的石库门建筑形式带回家乡。当时的宁波旧城街巷,几乎全是清一色的马头墙。
金廷荪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实业家、浙东商业银行首任董事长,他的产业涉及医疗、金融、纺织、五金等。老宁波心目中的“老江桥”灵桥,就是他发起筹建的。
金元康是金廷荪的侄子,金家有五兄弟,金廷荪排行老三,金元康的父亲是老四。他从小就生长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7岁时,他进入了宁波最早的教会学校———开明讲堂(后改名为“裴迪小学”),那里曾培养出“世界断手再造之父”陈中伟院士。
年幼时,体弱多病的他也许不曾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那年,他进入了当时还是私立的宁波效实中学,与班上同学陈行虎最玩得来。
有一天放学,他想找陈行虎回家,找遍了校园也没找到。最后,在室内操场里,看到陈行虎正在行功练武,一套拳法打得流畅飘逸,看得金元康目瞪口呆。一问,才知方才练的是少林拳。
少年心中剑侠天下的武术梦被勾了起来。他忙问陈行虎,这套拳法是从哪里学来的。陈行虎说,这是父亲教的。原来,行虎的父亲是陈仁镐。
陈仁镐,是宁波武术史上不得不提的大家。上世纪30年代,他是霍元甲创办的上海精武体育会的老会员,从1957年宁波市武术协会成立开始,担任了37年的主席,教过数以万计的习武者。
那天,金元康跟着陈行虎回家,当即拜陈仁镐为师。陈仁镐看着这个与自己儿子一般高的男孩,像柴梗一样瘦瘦弱弱的,就笑呵呵地收下了这个小徒弟。
每天,金元康早早地起来,一路小跑到中山公园,与陈行虎一起,向陈仁镐学习武术基本套路。一开始,他只觉得好玩,哪怕只是反反复复地练扎马步。他母亲知道后,既不赞成,也不阻止,只说“练武对身体好”。大概在母亲心里,小孩子练武只有三分钟热度,过几天就会懈怠放弃。
没想到,金元康一练就是几十年,十二路谭腿、功力拳、少林拳……全部坚持了下来。陈仁镐是位严师,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要求都力求精准,如果动作不到位,就让徒弟一遍遍做,直到做对为止。
就这样,金元康从原本的虚弱瘦小,蜕变成一个身材高挑、面色红润的少年。从此,武术在他的生命中刻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那个年代,老百姓的首要问题就是填饱肚子,全国性的武术比赛还很寥寥。
上世纪60年代,是金元康武术生涯的巅峰。他多次在省市武术锦标赛中获刀术、枪术、剑术、拳术等多个单项一、二等奖。1961年,他与著名武术家蔡鸿祥、少林寺的海灯法师,在宁波市人民大会堂上同台表演,曾轰动一时。
“过去那么多年,具体得过什么奖大都记不起来了。”金元康说。当时没有奖杯,只有纸质的简陋证书,三角形的红色平布,上面贴些黄字,就算是高级的奖状了。
胶片情缘
上世纪50年代开始,金元康开始与胶片打起了交道。
1955年,他成为了浙江省总工会电影教育工作队的放映员。除了在影院放电影外,他还要背着放映机和胶片拷贝,到全省各地放电影。电影幻灯片,也是他亲手制作的。
一般两个人一队,去一个地方放映,一次放两部电影,一放就是两天。工人食堂、晒谷场、操场、广场等都是放映的场地。放映机在自行车后座上,一捆胶片用帆布袋装着,吊在车梁下。如果农村没有电,还要自带发电机。
那个时候,看电影是件稀罕事,老百姓听闻某个地方放电影,都会赶几里甚至几十里地,拖家带口地过来凑热闹。他们背着板凳,一路赶来,有时嘴角上黏着饭粒,鼻子上沾着玉米渣,都顾不上擦一下。
天黑之前,金元康就要到放映场地,先立好两根竹竿,再将银幕缓缓拉上。等到天完全黑下来,放映场上早已坐满了人,这时放映机“突突”地响起来,装上带子,启动开关,放映机缓缓转动。一个人操作发电机,另一个人放映电影。放映时,他跟老百姓们一起看,以防出现故障。
《白毛女》、《五朵金花》、《花木兰》……这些经典的老电影,金元康都放映过。
幻灯片上的光反射到老百姓脸上,他们睁大了双眼,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不想错过一个画面。电影放映完,还有人坐在那里回味刚才看过的镜头,不愿挪步。
晚上,金元康有时睡在村民家中,没床,就睡在乒乓球桌上,稻草铺在上面,“比现在的热空调还暖和呢。”
电影放映员,在当时的老百姓眼中是一份吃香的职业,在孩子们心中,他们是神奇的英雄,是远方的信使。回忆起那段岁月,金元康的神情里满满的都是成就感。
1956年,他在浙江省文艺干校学习电影专业,在那里结识了一帮活跃在文化艺术道路上的工作者。
那一年,他第一次见到谢晋。那是他和同事们去上海电影制片厂参观学习,刚好碰到谢晋在拍《女篮五号》。金元康又惊又喜,只可惜那次他们只打了个照面。
第二次与谢晋见面已是20年后。1976年,谢晋在东钱湖拍《青春》。当谢晋听说金元康是电影放映员时,一边和他握手,一边说:“我们拍电影的只不过播了个种子,接下来的耕耘就全靠你们放电影的了!”听了谢导一席鼓励的话,他热血沸腾。
上世纪80年代,在省文化厅领导的介绍下,他再次见到谢晋。谢晋一见他就笑起来:“我们见过的。”之后的20年,他们又陆续碰面过几次,在2006年省电影家协会年会上,谢晋还热情洋溢地说:“我不服老,还要拍电影,一直拍到底。”当时的谢晋精神矍铄,金元康万万没想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文革”过后,金元康转行做起了市展览馆的专职摄影。当时,他买了一架海鸥牌相机,自学摄影。他的摄影作品屡屡获奖,其中有的参加全国影展。
1985年,他作为摄影师接待了原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离别时,荣高棠亲笔赠予金元康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至今仍然挂在金元康家中,这是一份超脱,一番赞许,更是一种激励。
老年“触电”
1996年退休后,金元康对艺术的追求并没有就此止步。他集邮写字,莳弄花草,也不忘伸展拳脚。
2013年12月,他在新昌王羲之故居门前,行云流水地完成一套刀、枪、剑、棍、拳术,被他的武术弟子们拍成一个短片《传奇老人———金元康》。武术的精、气、神、意被他演绎得开合自如、动静皆宜。
不过,最令他心醉神迷的,是几次“触电”。那些曾经在省文艺干校学习的人,后来都成为了导演、演员。应他们的介绍、邀请,他在电影《开国大典》中饰演上海地下党书记,在电影《琴声如诉》中饰演工程师,在电影《台湾奇人》中饰演父亲,在电视剧《盼你回家》中饰演警察等多个角色。
在《开国大典》剧组,金元康与扮演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古月、黄凯、卢奇等演员同吃同住。“他们没有大牌架子。”金元康一开始排戏时,面对镜头,表情有些不自然,卢奇不断鼓励他,减轻他的心理压力。
也许是年轻时对电影的熟稔,使得没有专门学过表演的他,在镜头面前表演自如,基本上“一条过”,因此,很多导演都喜欢找他。
1989年,武侠剧名导徐小明曾邀请金元康拍摄武打片,不巧的是,他当时因练武术落下腰伤,错失机会,对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013年12月15日,微电影《梦的鼓点》在宁波保利国际影城首映。这是一部关于追寻梦想的电影。金元康在微电影里饰演灵魂人物,一位患有痴呆症,却执著于梦想的老人。为了活灵活现地演绎老年痴呆症的感觉,他找来影视作品和书籍反复揣摩,最终精确诠释了这个角色。
首映式上,当大家得知这个演员已经年近八旬时,全场掌声雷鸣。金元康平静地说:“与一群年轻人一起,拍摄一部关于追梦的故事,我很自豪。我觉得我还不老,我也可以追寻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