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桥的似水年华

中国宁波网·活动平台 来源: 中国宁波网  发布时间: 13年06月04日 09:40

方桥的似水年华

6年前被撞的新方桥

方桥的似水年华

方桥水边房子

方桥的似水年华

老方桥旧影

蒋静波

方桥是一座桥,方桥也是一个地方。奉化的三大水系县江、剡江、东江在这里聚首,奔向大海。

方桥古称常浦。相传明代前,这里筑有一道拦截潮水的常浦碶,地因碶名———这就像后来地因桥而名一样,方桥的前生今世总逃脱不了与水的关系。常浦碶建于何时无从查考,只知宋元祐年间御史中丞舒亶曾为它写过碑记。碶受潮水长期冲击,屡圮屡修,最后倒塌。碶未塌前上游河没有潮水涨落,碶塌后潮汐冲岸,传说近岸十八个村庄因此消失。至今,当地还流传着“常浦碶倒,连败十八姓”的老话。   

碶倒后,原址上兴建起一座木结构平桥,这是方桥的前身(后人称古方桥)。明成化年间(1465-1487)重修时桥上建造了桥屋。嘉靖八年(1529),邑令陈缟复修,到万历间(1573-1619)桥毁石坏,邑令赖愈秀、邑人邬鸣雷捐款修理,名太平桥。乾隆三十五年(1770),邑令陈九霄改建为石结构五洞环桥,高达数丈,称为“太平新桥”(后人称老方桥)。环桥建成后,浙江最高军政官、刘姓制军登上此桥,即兴为桥书赠匾额“浙东第一桥”,并在南端桥亭两旁题写对联“一曲霓光跨水面,往来蟾窟棹歌宁”。而今,匾额已不知去向,石刻楹联仍完好无损。光绪二十七年(1901)老方桥倒塌后,鄞奉两地知名人士发起募建,聘请德国工程师设计,6年后在原桥的桥堍上架起了一座下承式弓挂钢桁梁结构的平桥,桥的东西两面正中悬铜制“方桥”大字(后人称之新方桥),方桥地名由此而得。 

方桥像一道彩虹横跨东江两岸,壮丽挺拔,整座桥无一桥墩,单跨全长85.5米,宽6米,钢架梁总重87.5吨,它比同为德国人建造、同为钢架结构的宁波灵桥早建成21年,是当时极少见的现代工程技术桥梁,因此民间流传着“宁波灵桥模仿方桥”之说。方桥成了当地的象征,更是当地的骄傲。 

不幸的是,2007年5月,一艘运粮船顶起钢梁,致桥身移位翻落江中。那段时日,几乎所有鄞奉及周边地区的人们都被惊动了,大家纷纷前往方桥边,或扼腕叹息,或拍照留念,或发古之幽情。此刻,我穿过方桥北街,来到江边,桥身已无处可觅,但桥亭、桥碑、桥堍仍坚守在江畔。桥亭北侧竖立着两块立于同治五年(1866)的红石碑———“天灯会碑”,一块刻着为首主持修桥者姓名和捐献田地屋宇清单,一块可能刻着修桥的经过,字迹已难以辨认。桥亭北侧安放着龙王、龙婆菩萨,两侧放置着供人们休憩的长条石凳,古风犹存。当地的鲁元通老先生告诉我,亭墙上原绘有老方桥的画,“文革”时被涂了石灰,但画上老方桥的雄姿他已记在了心里。 

出桥亭,便是古色古香的桥堍,雕琢精美的桥栏上泛着苔藓的青绿,栏上的石狮栩栩如生,堍面上几块石头的断裂处青草萋萋。站在桥堍,鲁先生指着江面,回忆他小时候摸螺蛳、抲江鳊时潜入水底经常能摸到成堆的巨石,那大概就是老方桥的桥石。我凝望着江面出神,沉睡了100多年的桥石不知何时能重见天日?倘若有朝一日桥石被打捞上来,多希望能工巧匠能将桥石重新拼筑成老方桥,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承载着人们情感的物事被保存下来,那该多好!如今,在方桥原址西边新建的钢筋混凝土桥主体基本完工,但引桥却因征地拆迁原因而未能落地,不能交付使用。原先由方桥连接的南街和北街,如今只能惆怅地对望。 

在北街尽头的东江畔,矗立着一幢曾是方桥地标的民国洋房,那便是鄞奉公益医院的旧址。鄞奉公益医院是奉化历史上继爱生医院之后的第二家西医院。1918年5月,时任鄞县大嵩盐场场长的方桥后江村人江西溟创办。医院将医疗服务对象定位于周边的鄞县、奉化和宁波市民,医院费用开支除募集资金外,不足部分也由鄞、奉两地政府分摊,突破了医疗县域制格局,可谓是一种创新。据载,医院从1921年开始每日上午门诊免收药费,每年春季还免费施种牛痘。1940年,医院开始做截肢手术。1951年,公益医院改组为方桥区卫生所。 

方桥地处水陆要冲。走陆路,方桥是明州府通往奉化的古驿道中的重要一站,古时这里设有一急递铺,名常浦铺。急递铺是我国古代一种传递公文的机构,一般以10里为一铺,每铺有四五名铺兵,昼夜不停传递官方公文、信息。清康乾间,奉化有常浦铺、陈桥铺、南渡铺、金钟铺、龙潭铺、尚田铺、双溪铺、方六铺、山隍铺、珊墟铺,从北到南贯穿奉化全境,通向宁绍杭和台温地区。走水路,方桥是奉化至宁波的必经之地,从萧王庙、大桥、西坞等地过来的船舶,皆经方桥抵宁波,再通上海及绍兴、杭嘉湖地区。最让方桥中老年人魂牵梦萦的是家门口的这条航道。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过去,那是一条十分忙碌的航道,新昌、嵊县和奉化西部、南部的山货分别沿剡溪、县江、东江而来,经方桥抵宁波、上海,宁波、舟山沿甬江而来的百货、海鲜,必经方桥,再到达奉化各地及新昌、嵊县等周边地区。从1905年起,这条航道上有了现代机动客轮,当时的方桥乡境内就有七个客轮站:包山渡、陡门渡、武陵渡、后顾渡、方桥、横涨和北渡。甚至到了1978年,客轮的年运载量仍达17.3万人次。到1995年5月,客轮终因陆路交通的发达而退出了历史舞台。客轮已成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温馨回忆。 

如此便利的交通条件,使方桥成了南北商旅行贾的必经之地,促进了方桥商贸的发展。每逢农历一、四、八,两岸鄞奉地区的人们就会来赶集,除了南北两街的铜锡店、弹花店、箍桶店、杂货店、药店、钱庄、煤油行、肉铺、糕饼店、饮食店等店铺外,在东江两岸和水道上,还有过往船只、挑贩贩卖着琳琅满目的水产、山货和当地的草席等特产,好一番热闹的景象。如今,行走在长达数里的南北两街,鳞次栉比的店铺在夕阳的照耀下泛着铜色的光,不经意间透露出古旧的况味,只是,古街早已冷落不堪,只有几爿铜锡店、弹花店、日杂店还在寂寥的坚守中回味着昨日的繁荣。水边的景色依然清丽绰约、充满灵气,如同一幅幅酣畅淋漓、动静相宜的水墨:临水而建的房屋黑白相间、错落有致,水成了房屋的根基;半露半没于水面的石阶上,有女子在浣衣,有孩子在戏水;稍远一点,渔舟轻晃,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更远的水面上,有一群水鸟掠过……

河流纵横,水网密布,为方桥提供了丰富的水产资源,江河里有金色的鲤鱼、花白的鲈鱼、娇嫩的鲥鱼、蒲扇似的鳊鱼、手臂粗的河鳗、活蹦乱跳的河虾,还有蛳螺、黄蚬、河蚌等贝壳类。只要随便落一趟门前的河,餐桌上便会有美味可口的应时河鲜。而当地“冬鲫夏白”(冬夏两季分别是鲫鱼、白鱼最丰腴之季)的说法,使人领略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渗入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四五十年之前,一年四季,总有一群“绍兴老倌”撑着脚划船在三江以捕鱼为生。由河网滋润着的沃野平畴,又使方桥成了奉化的主要产粮区,每到收获季节,田野一片金黄,“喜看稻菽千重浪”。明代这里曾建官仓(粮库),现仓基村名由此而得。 

作为沼泽草本植物,席草又是水为方桥孕育的一宝。方桥是浙东宁席(古又称“明席”)主产地之一,至少有上千年历史。南宋宝庆《四明志》“江东多席草,人业于织,著名四方,曰明席”的记载,同时提到唐开元年间已有草席出口高丽,这些当然都有方桥的份。过去,草席是家庭夏日必备的床上用品,宁席以草质柔软、富有弹性、编制紧密和耐用博得人们的青睐。但做席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劳作,从种席草到成席须经近百道工序。千百年来,勤劳的方桥人几乎家家户户都置有席机,他们编草席、枕席、阳帽、扇子,成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机械化编织替代手工编制和草席替代品的增加,从上世纪80年代起,方桥手工草编日渐式微,直至销声匿迹。如今,草编技术已濒临失传,席机也难以寻觅,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草编为何物,今后我们大概只能在博物馆中得见这一传统编席工艺了。 

乘一艘小船,无声地从水上滑过,在水乡的似水年华中穿过。我与它,仿佛已稔熟千年。

[责任编辑: 陈慧慧 ]

相关新闻

甬城活动

更多

优惠折扣

更多

宁波影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