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保国寺将迎1975年以来首次大修

中国宁波网·活动平台 来源: 中国宁波网  发布时间: 13年06月04日 09:40

江北灵山山腰,翠绿环抱之中,一座古寺已矗立千年。

今年,正是保国寺诞生1000周年。

1961年,保国寺和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等古迹一起跻身我国第一批国保单位。

一座宋代经典木构殿宇,在江南烟雨中,历经千年尚能保存如此完好,保国寺身上蕴藏的秘密让无数文保专家着迷。

今年下半年起,保国寺将邀请国内外古建筑及文物保护专家解读保国寺,并为这座古寺的保护把脉开方。

继上世纪70年代大修后,保国寺在二十一世纪的首次大修方案也在制定中。

保国寺

保国寺座落在宁波市江北区灵山山腰,集汉代(骠骑井)、唐代(经幢)、宋代(大雄宝殿)、明代(迎熏楼)、清代(天王殿、观音殿、钟楼、鼓楼)、民国(藏经楼)等各时期古建筑群。其中大雄宝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构建筑之一。

作为一座建制完整的寺院古建筑群,保国寺历代均有增修,现存格局主要是清代以后奠定。

三个古老的谜

让它矗立千年

一个周末的下午。

我们从灵山山脚上行,绕过重重山岗,直到半山腰周围景观豁然开朗,保国寺正在眼前。

站在大殿门前,阳光斜射到它斑驳的木门上,阵阵微风吹过,传来“沙沙”声,给这座神秘而安静的古建筑凭空添了几分生气。

和所有来访者一样,在被保国寺悠久的历史和不可思议的建筑艺术所打动的同时,跳进我们脑海的第一个疑问是:一般只可以保存60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为何能在潮湿、多雨、多虫蛀的南方保存千年?

同行的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书记、副馆长徐学敏说,这与三个不解之谜有关。

●古寺藏深山之谜

《保国寺志》称:“灵山僻处海隅,故名人罕至,山又不甚高广,无大奇异。”

因为一直处于清静的山岙,加上原来所处的位置几乎没有变动,保国寺大殿没有受到周围环境太多的干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迹罕至而又独特的地理环境,是保国寺免于人为破坏、得以完整保存的客观因素。

●无梁殿之谜

宁波民间,关于保国寺大殿一直有“无梁殿”之说,因为乍一眼看去,整个大殿是没有梁的。不过,大殿在前槽天花板上,其实巧妙地安排了三个与整体结构有机衔接的镂空藻井。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从外表看起来像是没有大梁,也让鸟类没有了筑巢的空间。

更神奇的是,保国寺大殿没有使用一枚钉子,而采用了中国传统木构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斗拱榫卯技术。斗拱之间都有榫卯做法联接,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不易发生断裂。

●虫不蛀、鸟不入之谜

保国寺大殿还有一个奇特现象——虫难蛀,鸟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

对此的一种解释是,大殿所用材料是名贵木材——黄桧木。黄桧木材细致坚实有较好的韧性恢复力,并且含有的特殊香味具有除虫杀菌的功效。

还有一种解释“空气流通说”:除门窗之外,大殿的上层还有许多采光口和通风口,形成了一个别致的风道。这些风道在大殿上产生一种回旋气流,不但使得梁上不容易积存灰尘,而且还可能产生了类似超声波的声波,使飞鸟不敢接近。

监控系统、白蚁诱杀系统

现代科技呵护古寺

无论是巧合,还是历代工匠营建之功,保国寺大殿安然矗立到了1954年。这一年,这座古寺在深山中被发现。从此,呵护大殿历千载而不倒,成了一代代文物保护者的重要课题。

“从抢救性保护向防护性保护的转变,也是保国寺这么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文物保护理念的转变。”徐学敏总结说。

●和火、电、台风作战

保国寺大殿最怕什么?

“怕火,怕电、怕台风天。”徐学敏告诉我们,木构的保国寺大殿其实很脆弱,特别需要谨慎科学的呵护。

站在大殿内,我们才发现,整个大殿内除了自然光,没有任何人工照明。

为防止发生火灾等意外,在保国寺大殿内基本避免用的,唯一出于展示需要装了一条线路,用的也是地电。

2010年保国寺改造了专门的消防通道,从山脚到山顶,消防车只需两分钟;古寺周界和主要景点都安装了监控摄像系统……

就这样,年游客在40万以上的保国寺做到了“零火灾”。

而每到夏季台风天,也是保国寺上下神经最紧绷的时候。

徐学敏还记得,2005年台风“麦莎”来袭。风大雨急,大殿一些粗大的树木都被放倒。唐代经幢在风雨中也岌岌可危。幸好,保国寺早就制定了突发天气应急机制。工作人员顶着暴雨,在疾风中加固经幢、清理残枝树木……台风过后,保国寺安然无恙。

●白蚁诱杀系统杀死工蚁,饿死其同伙

建在南方山坳里的保国寺,另一个死敌是横行的白蚁。

白蚁是古建筑的一大隐患。保国寺的建筑多少都吃过白蚁的亏。最初,文保人员采用氯丹油剂等药物防治,但无法清灭白蚁的蚁巢,治标不治本。

到2008年,保国寺启动白蚁监控诱杀系统。这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和环保的白蚁防治技术之一。在地上或地下设立诱饵站,诱使工蚁吃下一种饵剂,造成它无法完成蜕皮,直至死亡,而其他依靠工蚁喂食的蚁后、兵蚁、幼蚁,也会因此饿死。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白蚁危害导致的保国寺古建筑“骨质疏松症”有很大缓解。

●倾斜、沉降、温湿度全监测

宁波文保所副所长徐炯明曾在保国寺工作10年。谈起保国寺在文保方面的最大亮点,他脱口而出:“当然是动态监测。”

仔细观察,我们在大殿的柱子上发现贴着小小的“标靶”和“铁钉”。这些都是测试大殿倾斜、沉降、温湿度等的自动感应监测点。

保国寺先后和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联合启动大殿科技保护监测项目,至今投入资金超过百万元。如今,对大殿材质、沉降、变形、环境等方面都实现了高科技动态监测。系统采集到的信息,为保国寺大殿及其他中国木构文物建筑的保护、维修提供了依据。

大修方案仍在审议,专家强调要保留古意

在保国寺千年纪念的结点上,很多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延续保国寺旺盛的生命力至少再一个千年。而这个美好的愿望显然离不开对保国寺的修缮和维护。

●建国后历次维修为保国寺延年续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郭黛姮教授,上世纪80年代曾多次考察保国寺。她在国内第一本研究保国寺的专业书籍《东来第一山》内,详细记录了保国寺在建国后的数次维修记录:

——1956年维修大殿,柱子和额枋之间架上了木支撑加固。

——1963年修大殿,调换了一些斗栱等构件。

——1966年对保国寺大殿后围墙进行维修。

——1975年维修大殿。这次维修彻底解除了历代所加的“蚂蟥攀”、“支撑柱”等各种附加构件,对全方位的部位构件位置进行校正。在这次维修中,宁波民间木工师傅用高超的传统手法,解决了不少古建筑维修中高难度的技术问题,也令人叹为观止。

●1975年后加强日常监测再无大修

我们翻查资料发现,保国寺大殿的主要维修记录都停留在1975年之前,近年却少有提及,这又是为何?

“因为当时没有大修的必要。”宁波文保所副所长徐炯明对保国寺大殿的情况非常了解。

徐炯明告诉我们,经过历次维修,再加上日常的动态监测结果,可以证明保国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身子骨很硬朗,不需要大动。因此保国寺在近几十年都没有大修计划。

徐学敏则向我们透露,其实对保国寺除大殿外的日常维护小修小补每年都是有的,不过对大殿的修缮却非常谨慎,基本上日常还是以动态监测为主。

●2009年勘测证明大殿又要大修了

然而毕竟距离上次大修已几十年,现在的保国寺状况到底如何?

2009年,保国寺博物馆和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联手,开始了一项保国寺大殿的全方位勘察与研究课题。目前,经过3年多的专业勘测和研究,课题主要结论已成书——《宁波保国寺大殿——勘测分析与基础研究》。

书中提及,保国寺大殿出现明显整体北倾与扭转现象,部分拼合柱出现外散和松动,多处梁柱榫卯连接处出现不同程度的拔榫,部分木柱根部出现腐朽现象。

而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张十庆,在上月来宁波举行专题讲座时也曾提出,保国寺是需要修了。

●方案完善,最重要是“保留原真性”

我们了解到,其实保国寺大修在1年多前就已经提上日程,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但最后的修缮方案却始终没有商定。

“哪那么容易啊,福州华林寺当年计划大修,结果都10年了还没动工呢。”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古建筑维修历来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更何况是对保国寺这样的国宝。

保国寺目前已经有了第一轮修缮方案,省里的各方面专家正在审议。而保国寺博物馆透露,今年下半年还将邀请国内顶级文保专家就维修方案进行研讨。

大修方案最后如何制定还是未知数,不过专家们都提出,最重要的是保留保国寺的原真性。

“最担心修出来的保国寺不再是那个保国寺,一眼看过去就没有了古意。”我市知名文保专家杨古城先生就直言,维修一定要严格坚守古建筑维修原则:不改变原貌,尽可能保留历史的原真信息。

专家说法:

技术上问题不大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张十庆:

我们保古建筑保什么?归根结底是保实物、保形质、保工艺。很多实物在岁月流逝中实际上是保不住的,但形质和工艺是保得住的。和日本等国家相比,技术手段上我们并不差,不过现在差很多基础的研究。

不过我相信,对于保国寺大殿这样一个重要建筑,浙江有关部门会非常好地保护它,修好它。

宁波文保所副所长徐炯明:

我相信保国寺再存在一千年的现实难度并不大。以现在的技术来讲,不论是对木结构的具体部件的替换还是还原,在工艺上、理念上都不是问题。而且以后的技术也只会越来越好,理念也只会越来越科学先进。

宁波知名文保专家杨古城:

尽管江南有湿度大、台风多等各种问题,不过我相信只要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以现在的文保水平,保国寺再存在千年不是什么问题。

北宋文明的珍贵遗存

对日本建筑影响很大

保国寺自发现之日开始,就震惊国内外古建筑界。许多文保专家惊呼,保国寺的价值不亚于故宫。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书记、副馆长徐学敏向我们谈了他眼中保国寺最大价值所在:

●美国费正清博士称“宋代是伟大的创造时代”。北宋建造的保国寺大殿正是这个伟大创造时代的产物。保国寺大殿集宋代官式作法、大小木作、装饰彩画于一身,在我国古代木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以木料为主要建材,能留存千年的建筑凤毛麟角。保留至今的元代以前古建,绝大多数都在山西。而在南方,得以留存千年的保国寺绝对是一个奇迹。

●北宋《营造法式》是官式建筑做法的代表,也是构件定名的主要参考范本。保国寺大殿的建筑年代比《营造法式》刊行早90多年,大殿的许多做法和规制成了这一官方参考范本的实物例证,有的甚至已是孤例。

我市著名文保专家杨古城先生,多年来一直很关注古建筑。他还曾多次到日本考察,与日本专家展开互动交流。

他介绍说,隋唐以后,中国古代建筑就伴随着佛教东渡朝鲜、日本而东传。到了南宋时期,日本僧人重源从中国福建等地引进了中国式建筑,称“大佛样”。在此前后中国古建筑对日本建筑的影响达千年。

杨古城向记者推荐,有机会的话不妨去看看这些日式建筑,或多或少都能发现保国寺元素。

保国寺大殿集宋代官式作法、大小木作、装饰彩画于一身,在我国古代木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责任编辑: 陈慧慧 ]

相关新闻

甬城活动

更多

优惠折扣

更多

宁波影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