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寅通讯员励明登文/摄
竹子,田野乡间比较常见,能将竹子加工编制成背篓、箩筐的人,被称为篾匠。篾匠,在我国是一门古老的职业,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篾匠这门老行当也不被人熟知了。日前,记者在象山偶遇一位编制了40年竹背篓的老篾匠。
“以前,人们衣食住行随处可见竹器,从饭镬里的羮篮、淘箩、食罩、蒸笼、篮子、套篮、摇篮、篾席、米筛到斗笠、箩簟、畚箕、虾篓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篾作。”在象山贤庠镇珠山岙村,七旬老篾匠蔡根裕向记者道出了20多种生活中常见的竹器制品。深山翠竹,经篾匠巧手,换形化物,走进百姓家庭。蔡根裕说,在他年轻时,篾匠这个行当挺吃香的。
蔡根裕岀生在盛产毛竹的山村里,他看好竹器生活市场,年轻时根据生产需要,砍竹学劈篾,向人借个竹筛依样画葫芦,自编了一个。那时,正在生产队做篾作的阿明师傅见了夸道:“人家三年学徒也编不了,你竟无师自通能打竹筛了!”同时,他又学编竹篮,自补破箩,大家觉得很管用。于是他深深爱上了篾作行业,正式拜师,从业蔑作,买了工具制作篾作担,走乡串村吃“百家饭”。手脚快,脑子灵,能吃苦,很快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篾匠,生意红红火火。
当时在生产队时,每工只有几角钱,而篾匠和泥水匠、木匠同价,每天1.8元,他做一天篾匠,可抵生产队3工,东家还管酒饭香烟。那时他有4女1子,再加夫妻俩和老母亲,全家8口人,每月篾工收入60元,当时一般干部工资还没这个档次,蔡师傅自豪地说:“我选篾匠为了生活,走对了路!”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家用器具逐渐为塑料、铝制品等代替,竹器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大批篾匠都纷纷转行谋生,古老的篾竹手艺濒临失传的边缘。而现年71岁的蔡根裕却从容淡定,手握篾刀依旧忙碌。别人转业了,蔡师傅反而更吃香了。“塑料制品虽然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然而,现代人更崇尚绿色环保的竹制品,我的生意也好起来了。”
如今他家除了平房翻盖楼房,在象山丹城还买了商品房。蔡师傅表示,他不会丢弃篾刀。很希望这个手艺能一直传下去。不管社会怎么进步,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竹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