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年糕文化流传四方

中国宁波网·活动平台 来源: 宁波日报  发布时间: 13年01月31日 14:09

宁波年糕文化流传四方

成品年糕

 

热气腾腾的年糕制作场景

宁波年糕文化流传四方

《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

宁波年糕文化流传四方

慈城年糕产业越做越大

快过年了,在宁波的许多城镇乡间,搡年糕成为红红火火的新年一景。

“年糕年糕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是一种食物,同时也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

宁波年糕以其悠久的历史、优良的品质,远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宁波年糕文化也随之远播四方。

稻米历史悠久 年糕传说动人

百里姚江,从宁绍平原上蜿蜒流过。在距余姚城约25公里、离慈城更近的地方,有一个古老的渡口,叫河姆渡。那里,雨水丰沛,土地肥沃,水草茂密。

1973年的春夏之交,一个农民无意中挖开了一个惊世的秘密,7000年前的一个原始村落,突然展现在世人的眼前。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在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谷!消息传出后,立即轰动国内外学术界。

稻谷出土的一刹那,谷壳还泛着金黄色的光泽,甚至连颖壳上的纵脉和纤细的稃毛仍清晰可辨,不失原来的外表形态。有人从稻谷堆积的厚度及面积推算,稻谷总量当在100吨左右,可充400多人一年的口粮。

“在河姆渡遗址的所有发现中,当以人工栽培的稻谷的发现最为重要。在先后两次考古发掘中,都在遗址的第四文化层发现了稻谷,其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是同时代遗址中极为罕见的。”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周新华在《稻米部族》一书中如是说。

据专家认定,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年代距今6700年至6900年,比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克塔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实物再次印证了长江中下游是水稻的主要栽培地区之一,我国是人工栽培稻最早的国家之一。河姆渡遗址以及周围一带,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稻作文化发祥地。

而稻米,就是制作年糕的主要原料。年糕无疑是稻作文化的一个精致化的作品。

关于年糕的起源众说纷纭。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数以万计早出晚归的民工就是用“米糕”作餐,这样,既缩短了工期,又耐饥。春秋战国时,伍子胥预见国难将至,命人快速修筑姑苏阖闾大城。城建好后,伍子胥被害。他临死前悄悄告诉亲信:“我死后,民如断粮,可掘相门得食,以救百姓。”后越王发兵攻吴,姑苏城里饿死不少人,这时,人们想起伍子胥的话,立即挖掘相门城墙,发现块块“城砖”皆用米粉制成,饥民以“城砖”为食,度过了饥荒。

《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宁波市故事卷》中的《慈城年糕》一文,将年糕的历史定格在战国时期。“十二月忙年夜到,挨家挨户做年糕”,多少年来,年糕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年货。

我市民间文艺家王静认为,年糕起源于西周,年糕的定名,先有民间传说,后有文献记载。有文献记载的“年糕”二字,据她考证,最早出现在明朝嘉靖年间的《姑苏志》中。

作为汉族人的传统食物,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农历年的应时食品。

中国人对“年”这一节日特别讲究,表现为祭天地、祭祖先、祭各路神仙,感恩祖先的养育之恩和一年来的庇佑;期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过年,是中国人生活感情的集中大爆发,是团聚、祝愿、敬老集中体现的时候。

在灿烂的年节物品中,祭灶果、年画、春联、鞭炮、压岁钱等,都必不可少。由此演绎出来的文化活动与时俱进,从古代说书、做戏文,到当代电视“春晚”,年的文化可谓丰富多彩、洋洋大观。

在我国很多地区,过年时都讲究吃年糕。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年糕,实为农耕文明的一种记忆和符号。

年糕产业发达 年糕文化诱人

眼下,正是年糕生产的旺季,江北慈城镇的“塔牌”、“义茂”、“冯恒大”等公司正加班加点开足马力生产。一到双休日,参观年糕历史陈列馆、体验搡年糕的游客纷至沓来。

慈城镇农村发展局负责人傅立维说,通过挖掘年糕文化,创新制作工艺,促进了产业提升,全镇10多家年糕主要生产企业一年的销售额有近亿元。慈城年糕以优质粳米和水为原料,经种、选、浸、磨、蒸、舂、印等10道工序,以纯手工技艺制作。有关年糕的民间传说、民间音乐和民间风俗丰富多彩。

著名民间文艺家冯骥才说:“年糕是慈城食文化的历史名牌,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慈城水磨年糕手工制作技艺已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继而又申报了国家“非遗”。为大力保护并弘扬年糕文化,慈城镇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型年糕文化节,并借助慈孝文化节宣传年糕,定期举行年糕老工艺传承表演,申报了“国家原产地保护”、“中国年糕之乡”等。历史悠久的名厂“冯恒大”创办的“慈城年糕历史陈列馆”已逐步成为古镇游的特色景点,年接待游客在2万人次以上。

“冯恒大”董事长纪平说,将年糕文化与古镇文化、年文化结合起来,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该公司近年来推出了年糕贺年卡,将宁波的年糕文化传送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

“塔牌”公司为确保原料质量,在镇上建立了3000亩的水稻种植基地。该公司的年糕年出口量在1200吨左右,产品主要供应香港,并远销欧美、加拿大、东南亚。

“义茂”公司通过工艺控制,既保持了年糕的水磨传统,又将保质期延长至10个月。该公司已在全国50多个城市设立总经销,年糕产品进入全国几万家超市。最近,该公司从韩国引进了全国首条先进的自动化年糕加工生产线,年糕生产更加现代化。

在宁波年糕中,为何慈城的年糕一枝独秀、名扬四海?从历史上看,慈城年糕从出现到发展,至今仍然长盛不衰,这与慈城的望族文化、科举文化、民俗文化密切相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当地众多科举名人、孝子贤孙,少不了以年糕作为表达心意的载体。

慈城有识之士继承了年糕文化的优良传统,并根据时代的变迁,不断进行工艺改良并拓展销路。 

据江北区年糕协会一负责人介绍,为确保慈城年糕的质量,当地政府和许多企业建立了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同时,制作年糕用的水多采用天然活水,集雨区内无污染。在加工过程中,注重环境卫生。如“义茂”公司,年糕生产车间建成“无菌车间”,蒸米、磨粉、蒸粉、轧糕、成型等,都由机械控制、操作,全自动流水线确保了年糕生产过程的卫生。

为拓展销路,年糕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为让四川、重庆等喜欢吃火锅的人食用,开发了火锅年糕;为了方便都市职场人员和劳动者快速食用,生产了速食年糕、切片年糕;为满足人们养生的需求,还研发了蔬菜年糕、水果年糕、红薯年糕等。如今,年糕的销路不仅限于东南亚,还远销至欧美等地。

文化人士助力 年糕万里飘香

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蒋水荣认为,年糕作为一种年俗食品,在农耕社会里不但有着祭天敬祖的特殊含义,还因为其吉祥口彩成为民俗食品中的明星。在中国,很少有一种食品像年糕一样具有普遍的民俗意义。

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民间文化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民间文化因为长期以来缺少大规模的关注和记录,已经或正在消逝。就像年糕这样有名的充满了象征意义的年俗食品,在历代文献里却很少记载,留存下来的只是一些零碎片段。大部分关于年糕的文化记忆被遗忘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更是一片空白。   

地方文化、民间文化的发掘、整理和传播,需要热心的文化人士不辞劳苦地进行田野调查、研究、梳理、甄别、提炼和总结。现任江北区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的王静,对地方文化情有独钟。多年之前,她进行过慈城堕民的田野调查,创作了《中国的吉普赛人》一书,该书获得中国民间文化“山花奖”。近年来,她又将目光转向很少有人关注的宁波年糕上,耗时数年,查阅大量地方文献和全国各种地方志,访谈了数不清的地方人士、传承人,终于在2012年出版了一部被专家称为“小题大作的奇书”———《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

出于对民间文化抢救的高度责任感,王静搜集了很多第一手的田野调查文字和与年糕文化相关的实物、照片,仅年糕模板就搜集了160多块。专家认为,《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一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宁波慈城年糕的来历、发展历程,年糕的原料、制作技艺,以及与年糕有关的习俗、文化、艺术。由于有丰富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该书在实证的基础上对慈城年糕作深层次的文化解读,颇有开创意义。

“王静这部年糕书,还唤醒了人们对习以为常的民间文化的关注,为如何将一项很小的研究题目做深做透树立了一个榜样。把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起来,留下有关民间文化的一切记忆,即使现在不被重视,相信历史终将记住。”蒋水荣如是说。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向云驹认为,王静写年糕,写了它的历史,写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写了年糕制作技艺、印模雕刻,年糕民俗与食俗,年糕的品类样式口味,年糕的歌谣、谚语、故事、谜语、诗文、新闻等。这使得小小的年糕成为一个大大的文化果实,也使这本写小物象的书成为一本文化的大书。

“多年来,中国民间文艺界一直在提倡深入田野工作,提倡对民俗事象做全面的细致的活态的生动的立体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调查。王静的年糕写作是一个经典的个案。她写就了一部年糕的百科全书。”向云驹认为,把一个地方的特产及其特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像一部风俗长卷一样地描绘下来、记录下来、展示出来,极有意义。那些访谈生动而真切,那些丰富的文化细节证明了一种地方文化创造的神韵,那些生活史与风俗史的铺陈展现了一个地方是怎样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和个性的。

《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出版后,经江北区委统战部的牵线搭桥,将慈城年糕这个有着浓郁地方民俗特色的产品带进了宝岛台湾的高雄市河堤社区。

2012年6月,《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经池上正治翻译后,由日本勉诚出版社出版,与日本读者见面,同时被日本国立图书馆收藏。

2012年的中国龙年春节,应法国东方华人协会和法国弗朗什孔泰法中友好协会邀请,王静在法国贝藏松举办的迎春晚会上,作了“我们的节日———中国年糕文化”主题讲座,中国驻斯特拉斯堡总领馆周丽副总领事、贝藏松市福世海市长、孔泰大区议会主席代表、杜省议会主席和500余位华侨、法国友人聆听了讲座。

讲座受到旅法华裔华侨的欢迎,他们有的向王静举杯以示祝贺,有的交流起记忆中的家乡年糕。一位傅姓华侨说,他的老家在四川,做过年糕,但以前不知年糕文化;另一位董先生的老家在上海,他转南闯北走过大半个中国,现定居在斯特拉斯堡,年逾古稀的他吃过各式年糕,其中就有慈城的印花年糕,然年糕的“感恩祈福”之寓意他还是第一次听说;法国弗朗什孔泰法中友好协会主席嘉保贺喜翘起大拇指,说了三个字:很精彩。

为了能让法国友人更形象、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年糕文化,王静还请慈城的木匠师傅复制了以“梅兰竹菊”、“龙凤呈祥”、“吉庆有余”、“状元及第”、“天地元黄”为主题的年糕模板,陈列在迎春晚会的现场。后据法国东方华人协会主席、浙江老乡汤育三先生介绍,这次年糕讲座是他们连续10年迎春晚会形式的新尝试,讲座消息还刊登在《欧洲时报》上。

[责任编辑: 陈慧慧 ]

相关新闻

甬城活动

更多

优惠折扣

更多

宁波影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