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大碶街道九峰山文化礼堂

来源:中国宁波网 发布时间:2016-12-09 编辑:陈慧慧

  九峰山社区位于北仑区大碶街道东南5公里,辖区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内有9个行政村,3支驻地部队,133家中小企业,有新老居民近万余人。2013年,九峰山社区从新农村建设实际出发,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主题,坚持“内容为先、资源整合、分类推进、彰显特色”的原则,把文化礼堂建设与保护农村古建筑、古文物相结合,注重挖掘区域先贤的传统思想文化,积极践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用文化礼堂搭起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继相延的桥梁。同时,社区把农村“文化礼堂”作为弘扬主流价值、传承村庄文明、学习先进文化、凝聚干群关系,集文化设施、文脉传承、文明传播于一身的农村综合性文化载体,努力打造“物质富裕、精神富有、运行高效”的新农村特色文化幸福生活圈,使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

  一、强化统筹,聚“文化”之力

  1、搭建综合的指导平台。为确保把文化礼堂建成精品工程,使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文化的品位,九峰山农村文化礼堂实施“九村一社区”共管理的模式,由社区主任担任组长,联合各村组建培养一支既能熟练操作、又能组织管理的文化礼堂建设工作骨干队伍,各块工作进行分工,各项管理责任到人。联合各职能部门,组建了由文化站站长、宣传干事、文卫副主任、宣传委员等为成员的农村文化礼堂指导小组,精心谋划该项目的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为区域文化礼堂建设创造了智力、人力、财力、资源方面有利优势。同时,通过与市、区两级文联、文化加油站等力量结对,最大限度调动区域各方力量参与文化礼堂建设的积极性;邀请相关乡土专家组成指导组,聘请周大风、陈明福等名人担任文化顾问,帮助挖掘提炼村史文化、创作书画作品、指导礼仪活动等,着力在展示内容、活动样式上百花齐放形成品牌。

  2、构建长效的运行体系。为切实做到九峰山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一体化,推进文化礼堂的可持续发展,社区结各类展陈展示场所的不同功能需求,制订科学合理的各类管理制度,方便各类群众参与;统筹各村配备文化礼堂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文化礼堂日常管理服务,建立动态的工作档案,确保文化礼堂每天按时开放,做到活动有组织、台账有记录、场地有管理,对文化礼堂管理运行和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记录;以“横向联合,纵向沟通”为原则,在充分利用社区内部已有的蒲公英宣讲团、街道社区教育学院讲师团、社区志愿者队伍三支师资队伍力量的基础上,广泛吸纳艺术能人充实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定期或根据需要适时开展形式政策宣讲、热点问题引导和道德宣讲等活动,协助开展文化礼堂各项活动。

  二、因地制宜,强“文化”之基

  1、完善基础文化设施。为打造具有九峰山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凸显“一村一色、一堂一品”的亮点,社区根据文化礼堂建设要求,秉承“一堂多能、一室多用、灵活多样、功能齐全”的原则,将建筑面积约2300平方米的配齐了“三室四站一中心一校一场所”的社区服务中心综合用房作为社区的文化礼堂所在,在现有会堂等建筑设施的基础上,并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途径对“五廊两堂”的功能进行改造和提升。礼堂用于安排村民大会、文体活动等;讲堂用于各类培训活动,一月一主题,一月一活动,使老百姓在亲切的文化家园中可看可学、也可娱可乐。而在“五廊”建设推进过程中,为了拉近文化礼堂与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展示尽可能多地从村民日常生活中吸收素材,成为“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文化阵地,主要通过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励志馆,展陈区域内的名人能人、红色人物、劳动模范、莘莘学子等先进事迹,以及村民创作的书画、雕刻、工艺、文学等作品的展厅,设立展陈反映宁波特色的旧时物件展柜,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生动的展现了九峰山区域的历史变迁、人文故事、地域风情、乡风民俗。与此同时,社区还邀请了民间艺人乐翠娣,将九峰区域优秀民间传说创作成秀美的剪纸,邀请市美协著名画家,将区域历史典故制作一份连环画册,精心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把文化礼堂真正打造成老百姓自己的“精神家园”,凝聚起村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

  2、统筹公共文化资源。为增强文化礼堂的辐射作用,社区根据九峰山区域总体规划,合理参考村落规范、历史底蕴、民风民俗、传统特色等资源,在区域内的行政村,建设高标准的文化广场、沿溪市民公园、九峰山景区广场、景区小舞台等公共设施,建立老年活动室、村落公园、篮球场、健身路径、农家书屋等文体活动设施,将区域内文化活动中心共享起来,切实满足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此外,社区结合区域山水人文和谐交融的态势,依托区域自然景观,整合旅游景区、农业园区、名人雅居等资源,掺杂文化元素、文明内涵,精心打造了由鲁彦馆、周大风馆、二十四节气和农耕民俗馆构成的九峰乡土文化馆,与景区活动广场、主题教育园、名人雅居、商业文化街等形成了“一路一区一中心一溪九村”的文化内涵生态集群展示带。阵地的共建共享,不仅满足了各村村民举办节庆、文体活动的需求,也让文化礼堂成为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和巩固引领基层群众思想主流的重要阵地。

  三、深化内涵,凝“文化”之魂

  1、增识提素,开展寓教于乐的文化教育活动。虽经区域化的新农村建设,区域的文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是生活在农村的村民还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学习意识淡薄、盲从于封建迷信等问题,因此社区根据区域村民年龄结构特点,在农村文化礼堂的文化传播形式上,进行了探索创新。通过实施党员远教积分卡、市民素质积分卡、评优评先等活动开展,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强烈的学习意识。充分利用九峰大讲堂、空中大讲堂、流动大讲堂等活动载体,广泛开展村民文明礼仪、大众的文体活动、家园环境整洁、增强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了区域村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村民的就业和生活能力以及环保、卫生意识;邀请结对教师、驻地民警、区域医生等专业人士开展扫盲堵漏、安全教育、防灾避灾、防诈骗、健康养生等各类讲座培训,极大程度上扫除了封建迷信思想,增强了村民应对风险的能力;还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生活闲散、常以麻将为乐的现状,积极整合各村文体队伍,组建百姓艺术团,探索建立文体骨干人才库,依托各类文娱载体,打造民间的星光大道,利用身边事、身边人进行自编自演节目,在文化娱乐活动中让村民休闲于生活、乐于放松于身心,从而改变农村村民以往爱打麻将、喝小酒、发牢骚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使文化礼堂真正成为提升村民文化素养、普及科普知识、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主阵地。

  2、陶冶情操,开展汇聚人气的行业娱乐活动。九峰山区域旅游业是社区的一大优势特色,也是区域整体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内在潜力,为此,社区加大力度对区域旅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增强当地文化软实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工作中,社区将文化理念融入到区域旅游产业中去,把区域内旅游产业与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展登山节、九峰杨梅节、梅花节、兰花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有效推进了九峰旅游业的品牌化。据统计,目前九峰山景区的游客量也从原先的11万人次增加到现在118万人次,这为区域的创收增收、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社区为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培养文化旅游人才,促进区域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积极结合服务行业与产业发展,开展了礼仪培训、装容大赛、农家乐厨艺大赛、“劳动我最美”职工卡拉ok大赛等有声有色的主题活动,丰富了行业文化生活,不仅集聚起文化礼堂的“人气”,更彰显出文化育人的“神韵”。

  3、引领风尚,开展传播道德正能量公益活动。农村村民不同于城市市民,城市市民已经被“钢筋丛林”隔断了邻里之情,使居民之间相互沟通联系减少。而在农村,有句俗语讲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充满着温暖的邻里情谊,因此,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邻里互助、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成为文化礼堂的“孝道地标”。通过开展“好媳妇”、“金鸳鸯”、“九峰巧娘”、“睦邻使者”、“十佳妈妈”等评选活动,并编印“美德档案册”,从而激发了广大村民都去尊老敬老、扶贫助弱,让大家一起去发扬优良传统,鼓励更多的人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更好地促进邻里和谐,社区积极发挥民间德高望重的“老娘舅”作用,主要参与评判美丑善恶、监督公共事务、倡导文明乡风,特别是在化解农村财产、宅基地、离婚等纠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大力开展“邻里守望”、“1+x”家庭关爱结对等志愿服务活动,推行村与村、本地村民与外来新市民之间“相邻相亲,互助守望”的志愿精神等。各类创评活动的开展有效遏制村里的歪风邪气,引领了乡风文明,实现群众之间的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使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对农民有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返回活动首页

宁波农村文化礼堂(宁波网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