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走马塘陈氏家风家训

来源:中国宁波网 发布时间:2016-11-17 编辑:陈慧慧

  家训精选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必张。处于家也,可表可仿。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倘背祖训,暴弃疏狂。

  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神则块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气,偏论异乡。手足干戈,我心忧伤。

  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走马塘陈氏祖训较详,以上祖训据传源于汉朝,宗谱里留下来,四明陈氏沿用至今。族人还把荷花作为村花、族花,这在村居氏族中也不多见。据考证,从宋代到明代,走马塘陈氏出了76名进士,是古代科举家族的典范;出了165位官员,留芳名于青史者20余人,是恪守陈氏祖训、治家格言、廉正文化的典范。

家风故事

  陈松涛“甬江咏松涛,妙手描梅郁”

  陈松涛〔1861—1936〉名烈寿,字定山,号松涛,走马塘陈氏三十一世孙。父祖绪,熟读儒书,精通岐黄。兄弟三人,兄松寿,弟松山,松涛为老二。松涛传承家业,从小学习医术,凡《素问》《灵枢》《伤寒论》等,都深人钻研,独具心得。对历代名医的著作,都认真阅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问大进,在地方上很有名望。走马塘村在鄞奉交界处,两县病人凡经他诊治,大都康复,可谓妙手回春。于是,两县病者都争着请他治病,人满为患,遂令嫡传长子、小女、女婿、门徒数人,每逢邻村近乡集市,借当地药房坐堂就诊。遇到贫病交迫的人,他不但不收分文诊治费,还慷慨赠送药剂。对个别诊治后没痊愈的,他会感到愧疚,录下病史深人研究,以求医术精益求精。

  陈松涛出名后,一些劫匪暴徒,以为他肯定有丰厚的积蓄,密谋策划,企图悬壶济世的陈松涛百年诊所以他为人质得到一笔昂贵的赎金。陈松涛听到风声,与家人商量以避难为上策。启程到了上海,仍然习医,坐门诊、自治药剂秘方,悬壶济世。由于他医德兼备,声誉卓著,名声大噪,就连在上海的欧洲侨民,也纷纷上门就诊。在上海的广东人对他更是信任,都称赞他为“陈半仙”,送来“学胜神农”锦旗,令陈松涛心里不安,自拟对联曰:“声闻太过情矣,春秋其罪我乎。”

  1931年,陈松涛七十寿辰,地方名流、军政要员,就连时任上海市市长张群、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上海总商会会长虞洽卿都向他发来贺信,足见陈松涛在上海的社会影响。

  陈松涛著有医书《回龙医案录》百余卷,集50年医学心得、临床经验,供后辈释疑解惑。且家教有方,子孙承传祖业。长子愈钊精习西医,次子愈钏在上海广东路282—284号开设“中欧大药房”,孙子陈君博进上海东南医学院深造,孙子陈隆宝人学浙江大学。民国三十年〔1941〕,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东南医学院院长郭琦元、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派人向走马塘村陈君博、陈隆宝送来“兄弟学士”匾额。

  陈君博〔 1920—2007〕,“兄弟学士”之兄,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前身,现为安徽医科大学〉。1949年4月于上海加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南京、合肥、华东军区第一陆军医院任外科医师,后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工作。1958年撤军回国后,自愿远赴新疆乌鲁木齐,担任地方医院外科医师。他以精湛的断指再植医术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很高声誉,曾连续两届当选乌鲁木齐人大代表。

  陈隆宝(1922-1989),“兄弟学士”之弟,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长期从事于大型化工企业的工艺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1948年自青岛去台湾,后赴美国,在一家跨国石油公司任总工程师,并加人美国籍。曾先后由公司派遣在世界各地大型化工企业从事高级管理工作。1978年夏,首次回国探亲,目睹祖国日新月异的大好形势,本欲回国效劳,终因身患职业疾病,未能如愿,于1989年病逝于美国。

  陈露芗“筑路架桥三千里,劬劳苦行五十载”

  陈露芗(1876-1943),走马塘陈氏三十一世孙,学名陈树棠,自号甘圜老人。从小聪颖过人,学业优异,早年人清华园(今清华大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土木工程科留学。1910年获博士学位回国,是中国第一代留学博士生之一,与日本首相和蒋介石有过交往。回国后,出任治淮工程主任,时年36岁,后供职浙江省署。后又经手多项工程,往返于祖国大江南北的建设工地上。他曾协助国民政府建造湘桂铁路、广西铁路、浙江海宁海塘、监督建造象山军港,并应邀规划日本北海道渔港,也曾为家乡设计栎社机场、奉化方桥医院、蒋氏故居、溪口武陵学校、茅山乡村师范学校等工程,还出谋策划改造东钱湖,曾多次为建造灵桥提供设计计划和建议书,只因当局财政拮据无果。1936年还慷慨解囊,带头捐款,为家乡走马塘免费设计修建紫来桥。

  他的《上呈丞相书海宁塘》,发表于《浙江潮》第一册。著作有《中国道路建筑学》,概述一开头就提出:“发展交通运输,乃是国民经济之基础。”他热衷于道路的建设,曾为宁穿路的铺筑现场指导,在建设宁穿公路时,为保护佛教名刹阿育王寺作出贡献。

  民国二十一年(1932)10月,陈露芗应鄞县县政府之邀,担任宁穿公路顾问,指导工程实施。据说,当时宁穿公路的设计方案要从阿育王寺中间穿过,部分殿堂需要拆迁。对此,陈露芗亲自去阿育王寺察看,并同方丈协调。方丈为免遭阿育王寺“开膛剖腹”竟施上一计,给陈露芗敬上一杯“金珠茶”,茶杯内放了价值昂贵的金饰品,被陈露芗发现后,当即拒之。他清正廉洁,净心干事,但也了解方丈的苦衷,阿育王寺不仅是民众精神的依托,也是和尚的衣食父母,更是佛教文化与工匠智慧的结晶。于是他绞尽脑汁,整改方案,绕道而行。在以后建路的日子里,他亲临现场,亲自督促施工,尽力避免因修建公路而毁坏古刹。这让阿育王寺的方丈感动万分,虔诚地为他烧香、叩拜,并口中念念有词:陈工程师功德无量!陈露芗为保护千年古刹、地方文物立了一功。

  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蒋介石写信让他到重庆从政。但他在治淮工程和浙江省专属等处任职时,看不惯国民政府要员贪污、腐败,不愿学其弟陈仁恩(民国上海市警备司令长官〉追随国民党走向没落,当即谢绝,回复蒋介石说:“一不做官,二不发财。”回归乡里,成了闲云野鹤。他还是著名诗社南社社员。1943年病故,家人筹措借款为其治丧。清贫如此,令人唏嘘,令人敬佩。

  陈愈枋“一刀铭史册,二战树功勋”

  陈愈枋(?-1979)走马塘陈氏三十一世孙。陈愈枋母亲懂一些医道,擅长捏脱臼、治肠胃病、医喉炎。陈愈枋从小目睹母亲的医术,立志学医。父亲经营木材生意积蓄颇丰,供愈枋学习直至考人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陈愈枋留学美国。回国后先在苏州医院工作,后分配到南京医院,接着又被南京第三空军医院选准,并出任该院院长。陈愈枋医术精湛,人称“空军医院一把刀”。

  抗日战争时,陈愈枋出任在美国关岛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医药专员,总署由支援抗日前线的七人组成,也叫七人领导小组,他分管联合国医疗物资收接调拨中国军队的工作。关岛是抗战医药物资的集散地,世界各国支援抗战的药品、器械等,由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到目的地。陈愈枋负责接收后,再安排国内的抗战部队从这里运走分配的东西。他工作十分负责,无论是国民党部队还是八路军、新四军部队都一视同仁,公道地把医疗物资按规定分给他们,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次,关岛9号仓库一大堆物品不翼而飞,这堆编号为9-3的贵重急救药品,只有八路军的一位将军和美国的一位商人接触过。几经排查,大家把疑点集中在美国商人德莱逊身上,陈愈枋连忙写材料诉讼德莱逊卑劣的行径。德莱逊却反口诬陷八路军的那位将军,陈愈枋当场拿出码头工人帮助德莱逊装货时的证明材料。德莱逊出尽洋相,以重金贿赂陈愈枋希望网开一面,遭到了陈愈枋严厉的训斥。他以一个中国人的正气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赞扬。

  1949年1月,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重要部门向台湾撤移,陈愈枋接到了空军第三医院撤向台湾的命令,但他拒绝了,后陪同父母乘轮船回到了鄞南走马塘。

  回家乡后,陈愈枋在自家门口挂起诊疗所的牌子。由于陈愈枋的医术和名气,四周缺医少药的人们奔走相告,慕名而来,门庭若市。他为族人、亲友、同乡和邻村数以百计的病人以及土改工作队的同志解除痛苦,摆脱病魔。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上海支援内地的国家重点建设投资项目一一山西太原附近的榆次市正在筹建一家经纬纺织机械厂。几个月后,上海一位老同学来信,建议他作为人才去榆次。

  榆次工业基础薄弱,1951年全市仅有国营工厂3家,私营工厂7家。当陈愈枋作为第一批筹建人员乘火车北上到达目的地时,映人他眼帘的是一片荒凉。面对恶劣的环境,陈愈枋情绪乐观,工作劲头很高。他每天肩背医疗箱巡回在工地上,不管大病小恙、工伤事故,他都认真对待,仔细诊断,对症下药。厂部给他260元月工资,他仅留20元,其余一概邮寄走马塘家里。

  不久,妻子周君谋也来到榆次,供职在经纬纺织机械厂医务室。医务室刚刚开办,连一架显微镜也没有,然而陈愈枋夫妇凭着高超的医术,照样顺利运作。他们不用X光机,光凭听筒就能探出病人内脏的毛病;不用显微镜,照样看出皮肤上的细菌要不要消毒。为此,有人怀着崇敬的心情称呼陈愈枋是“铁听筒”,称呼周君谋是“显微镜”。

  整风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愈枋因为国民党空军第三医院院长的经历,先被错划为右派,后又被戴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厄运接踵而来,陈愈枋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熬的岁月。直到1979年12月,陈愈枋终于在病床上得到了平反的喜讯,几天后,离别人世。经纬纺机厂二三百人隆重追悼陈愈枋,全场一片恸哭。

  2005年,陈愈枋荣获胡锦涛主席颁发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勋章。

  陈贤本“爱国实业家一一中国呢绒第一人”

  陈贤本〔1900—1975〕,走马塘陈氏三十三世孙。2014年9月28日,“旅沪宁波帮实业家与近代上海社会进步”特别展览在宁波帮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涉及23位旅沪宁波帮人士,其中一位正是走马塘陈氏后裔一曾担任上海呢绒工厂业同业公会主席的陈贤本。

  陈贤本13岁小学毕业在全县会考中名列第一。由于家庭困难,刚刚小学毕业的陈贤本随着远房亲戚去上海谋生。为了继续读书,陈贤本到大东门水果公所华实学校半教半读。所谓半教半读,就是一边读书一边教比自己年龄小的低年级学生,以此换取在学校的食宿费用,来继续自己的初中学业。

  18岁之后,他放下学业,考人上海永安公司的木器部,当起了售货员。因为工作需要,陈贤本开始自学英语。1921年,陈贤本考人了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即上海电话局的前身)做收账员。来自瑞士的毛纺织工程师阿仑司白到上海做胳驼绒生意,发现这个年轻小伙很聪明,还知道一些专业的呢绒常识,于是开始有意无意地点拨陈贤本。那时候中国多是麻纺、棉纺,来自欧洲的精纺呢绒可是一个新鲜事物。

  在阿仑司白的帮助下,陈贤本搞到了一台国外的毛纺机器,他和友人顾如九等筹集了五千两银元,在上海局门路创办了“先达胳驼绒厂”。陈贤本以投资五百两担任技师兼公务主任,继而升为协理。他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胳驼绒,这种首次出现的“国货”立即畅销于市。不到三年,“先达胳驼绒厂”就盘得本利八万两。

  陈贤本先后参与了四家呢绒厂的创办,最先是“先达”,然后是“胜达”“达隆”,最后是“统一”。1933年,五万五千元股本起家的“中国统一呢绒纺织厂”正式开工营业,陈贤本担任经理,参股一万元。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很快合资人便无意再经营,1936年,统一呢绒厂变成了陈贤本的独资企业。

  抗战期间,他除了参股大光明毛织厂领取股息红利外,基本上就不再做生意了。多口之家的生活全靠股息红利和陆续卖出存货来维持。另一方面,陈贤本连任上海市呢绒工厂业同业公会主席之职,并以此身份在上海公共租界冒险主办难民收容所,为难民提供吃住,并为抗日游击队募捐御寒冬衣,支援抗战前线。就连自己的家里,也住满了逃难的亲戚朋友。

  1938年2月,汪伪政府看重陈贤本的社会地位,想请他出来任职。他当即“綴商求学”,以38岁的“高龄”去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法学系就读,不愿意出来为日本人做事。三年后,长子陈子元中学毕业也考入了该大学的化学系,父子俩意外成了校友。

  1975年,陈贤本在上海离世。陈贤本的勤奋、善良,爱国、诚孝的品格,对膝下十个子女有巨大影响。尤其受父亲教育理念的影响,陈家兄妹全部受过高等教育,而且一半

  以上后来都去学校当了教师。老大陈子元是我国著名的核农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4月到鄞州参加“甬籍院士故乡行”服务家乡活动;老五陈珊妹在1984年宁波大学成立时,回到宁波工作;老六、老七都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前者在上海求新造船厂从事船体研制,获得过“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奖”,后者是数学专业,在上海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任教。

  “家诗户书求功名,文武兼备甲东南。”陈禾、陈濂、陈良谟被明末清初史学家全祖望定为甬上陈氏三望。继后陈士裔、陈愈守、陈贤本等,完善了陈氏祖训:读书为重,次即农桑;仕于朝也,为忠为良;取之有道,工贾何妨。此乃千年古村走马塘文化底蕴之瑰宝,成为鄞州区宗族传承方面不可多得的、经久不衰的文化遗产。

返回活动首页

宁波农村文化礼堂(宁波网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6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