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梅兰芳是您的老师,也是一位很传奇的大家,给我们讲讲您当时见到他的感受,以及他给您怎样的教诲?
胡芝风:那时很激动。当时我已经就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在清华学习很辛苦,但我对京剧表演依然没有放弃,我参加了清华京剧社,每天在体育馆练功,并请了老师学戏。到了大学二年级结束后,由于时间上的冲突,我意识到自己爱艺术甚于一切,1958年底,清华大学的领导经过慎重研究后同意我到广州京剧团实习一年。这时,一向关心我的周先生认为我在艺术上很有发展前途,他告诉我:“你今后要成为优秀演员,还需提高气质,有名师指点。”不久,周信芳给梅兰芳写信,希望他能收我为徒。当时梅兰芳大师已经不打算再收徒弟了,但当他了解到我舍弃了清华大学而“下海”唱戏时,很受感动,欣然同意收下这个“关门弟子”。当然更重要的是有周先生的推荐。
1959年12月的一天,我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北京护国寺大街1号梅兰芳先生的家。大院子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对着院子正中是客厅,梅先生和夫人从客厅的耳房走了出来,梅先生特别和善,一点也不严肃,他一看到我们就笑眯眯地说:“我收到周先生的来信,知道你为了当演员割舍了大学深造,决心可真不小呀!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学生了。”梅夫人和蔼地让我叫她“香妈”。
拜师那天,梅先生和夫人先带我们乘小车到王府井中国照相馆拍了师徒合影,接着又一起去到丰泽园饭庄。首都戏曲界的知名人士和老前辈济济一堂,欧阳予倩、荀慧生、俞振飞、言慧珠、徐兰沅、马彦祥、张梦庚等都前来祝贺。客人到齐后,梅兰芳高兴地向大家介绍:“这是我的小徒弟,大学生胡芝风……”随后,我郑重地叩头拜师。接下来,梅兰芳特意让梅剧团安排我在中和剧场演出了《穆柯寨》,随后,梅先生还指导我《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剧的表演。
梅先生演戏讲究人物分析,对表现剧中人物的唱腔、身段、技巧都有全面掌握和独到见解,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的艺术创造精神,同一部戏,他可能今天这样演,下次就换种表现的方式演,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艺术是可以有无穷的变化的,这点我有幸在拜他的大徒弟魏莲芳为师的时候就有所感受,在梅先生这儿更是充分地认识到。在梅先生的书房,最多的是他的书,他不仅喜欢看书,还学习画画等其他艺术门类,我领悟到:一个优秀的演员涉及到他对美的理解,一个艺术家要用毕生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气质,去探索美。爱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我。
在梅大师身边的日子里,我得到了老人家的言传身教,这些都弥足珍贵,遗憾的是我学习的时间不长,只有几个月,却让我一辈子难忘。
记者:您的代表作《李慧娘》影响巨大,对这个戏您做了很多创新,但是在那个年代,您对传统京剧的创新应该是很不容易的?
胡芝风:我当时只是想从塑造人物的角度出发,根本没有想那么多。这个戏我在1962年演过,文革之后,大家的很多观念都变了,包括对一个剧本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也会不一样。当时我准备创作《李慧娘》,先是从改编剧本入手,想塑造一个不屈抗争复仇的李慧娘,作为美的化身、力量的象征,是封建顽石压迫下突兀傲然挺立的一枝红梅花,这是全剧的主题。
在表演上,我在继承传统表演程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花旦、青衣、刀马旦、武旦等行当。为追求李慧娘的舞蹈美观,我大胆运用了芭蕾舞,我觉得芭蕾的旋律正好可以很好地表达魂儿轻盈飘逸的效果。其他,诸如所涉及的表演、音乐、舞美、灯光、服装等,也一并作了精心的改革。在服装上,我设计的服装让水袖放长,腰部加高,裙摆加长加大,这样出来的效果身段更为舒展优雅……而这些所有的变化都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营造戏剧效果。
没想到,这个戏一上演就得到认可,大家都争着看,每到一地都要连演多场。我们的演出也从上海到天津、北京,一路演到了香港、意大利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