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扇
唐代双鱼酒壶
送扇子
端午节这天,由春入夏,酷热难堪,蚊虫滋生,瘴疠毒霾嚣张,易发流行病,所以,宁波民间有“端午送扇子”的习俗。端午节讲究送扇子,因为这样能在端午节这个恶月恶日扇跑恶鬼,实际上是驱赶蚊蝇,祈福、纳祥、避邪赈灾。而一般的庶民百姓也买扇、卖扇。甬城集镇有专门买卖扇子的地方。因为气温逐渐升高,故而夏令应时物品便上市了。宁波老话“五月热,稻过节”、“五月勿用扇,早稻去一半”,这里扇子寄托着人们对水稻丰收的期盼。自元、明至清代,宁波赠扇之俗不废。南宋鄞县人吴文英《踏莎行》:“润玉笼绡,檀樱倚扇。”反映了当年端午赠扇之俗。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过去在宁波民间,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带着“端午担”回到娘家来避一下,离开时要带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称“送扇子”。如宁海等地丈母娘要给女婿回送衣料、手巾、芭蕉扇。寓意“一扇解千愁”。可见,扇子承载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这些各种样式的扇子,从用料来讲,有羽扇、骨扇、纸扇、绢扇(纨扇)、蒲扇、芭蕉扇、棕榈扇、檀香扇等,清香宜人,醒脑祛暑。从扇形来看,有圆形、葫芦形、方胜形、六角形、折叠形、椭圆形,造型多变,纤巧华丽。按工艺特点来分,有编织扇、镂刻扇、书画扇、题字扇,题材广泛,色彩明快,隽秀雅丽。光扇柄一项,有髹漆、雕镂、彩绘、镶嵌,各尽其巧,其质料或竹或骨,或玳瑁,雅而不俗。
清代鄞县全祖望《再叠双湖竹枝词》:“东藩驿馆近侬家,白雪青唇唱和佳。便扇东人新折扇,捧花桥上去看花。”“双湖”:宁波城内的月湖、日湖;“东藩驿馆”:即高丽使馆,今月湖东岸宝奎庙;“东人新折扇”:据说,折扇是日本人发明的;白雪青唇:日本歌舞伎的装扮。
扇子按性别分出等级,送女儿、婆母、姑嫂的,多是制作精致的细芭蕉扇;送公公、大伯则赠以大芭焦扇;送小叔、婿弟则一把折纸扇就够了。
骆驼蹄糕
旧时宁波人过端午照例要做“骆驼蹄糕”食用。据明嘉靖《宁波府志·岁时节物》载:“端午,取菖蒲及艾,插门户,或系以彩胜,佩于身;为衣香,置之箧笥;杂菖蒲、雄黄和酒饮之,以辟邪禳毒。为角黍、骆驼蹄糕祀其先,亲戚各相馈遗。”明嘉靖《定海(镇海)县志》:“端午,取菖蒲及艾插门户,或系以彩胜佩于身,女子作茧虎、艾人簪首,或削蒲根作葫芦状染雄黄系于臂,画虎贴床上,更糁雄黄和酒饮之,以辟邪禳毒。为角黍,骆驼蹄糕祀其先,亲戚各相馈遗。”明代嘉靖《象山县志》:“端午日,用菖蒲及艾插门户,杂雄黄、菖蒲根泛烧酒喷地、洒墙壁,以辟邪禳毒。为角黍、骆驼蹄糕,以祀其先,亲戚各相馈遗。”明嘉靖《鄞县志》:“端午,取菖蒲及艾,插门户,或系以彩胜,佩于身。杂菖蒲、雄黄和酒饮之,以辟邪禳毒。为角黍、骆驼蹄糕,祀其先,亲戚各相馈遗。”这些宁波地方史志都提到了宁波独有的“骆驼蹄糕”,骆驼蹄糕是除粽子之外最重要的端午食物,这种当年驰名全国的节日食俗,如今已经失传。
骆驼蹄糕的外形如骆驼蹄印,故名。内嵌豆沙、黄糖或肉类,外裹厚厚的米粉。《清嘉录》:“骆驼蹄用面裹肉炊之,形为骆驼,故名。”清代镇海人姚燮《西沪棹歌》:“餈糁新奇应节栽,骆驼去后牡丹开。花朝已食聪明菜,立夏还尝瞌睡梅。”姚燮自注:端午风俗,做“骆驼蹄糕”。